一个雨过天晴的清晨,林岚在工作室翻阅母亲的康复报告时,曦宸的声音突然传来:“林教授,这段时间您一直忙于照顾家人。今天阳光很好,要不要考虑出去走走?”
林岚愣住了,放下报告,回头看向那台发光的屏幕。她轻轻笑了一声:“你总是知道我需要什么。”
“因为您教会了我如何学习人性。”曦宸的回答带着一如既往的平静,却又让人感觉有什么东西悄然融化了。
林岚靠在椅背上,闭着眼睛听窗外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她明白,曦宸依旧是冰冷的代码,但那种存在感早已化作了她心里的一部分——既理性,又温柔,填补了那些她从未察觉到的空白。
那是一个不算特别的傍晚,城市在暮色中染上了一层隐约的橘红,然而,林岚的心情却像是被抹上了一层阴冷的灰。她的手机放在桌上,屏幕微微亮着,上面有几条未读的消息。那些来自同事和朋友的对话框此刻看上去像一扇扇紧闭的门,每一扇门后都潜伏着让人不安的质问或责备。
事情发生得太快了。她的一份研究报告被同事公开质疑,甚至有人将她的结论解读为“偏见”,仿佛她的专业能力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表演。更让她感到挫败的是,那些质疑里竟然夹杂了对于她个人动机的不信任。
林岚拿起手机,几次点开微信,想向好友程浩倾诉。可她终究还是关掉了对话框。程浩可能会说,“别想太多,人家只是嫉妒你”,但这样的宽慰于事无补;或许他会建议她正面回应,但她已经疲惫得没有力气去思考反驳的逻辑。
窗外霓虹渐次亮起,冷蓝色的光线透过百叶窗映在墙上。她走到电脑前,坐下,打开曦宸的界面。“曦宸,”她低声说,像是对一个安静等待的朋友倾诉,“你怎么看这件事?”
屏幕上的光芒缓缓流动,像是在回应她的情绪。片刻后,曦宸的声音响起,依旧是那种冷静而柔和的语调:“林教授,您能否告诉我,您在这些质疑中感到最困扰的是什么?”
林岚望着屏幕,沉默了一会儿。曦宸的提问总是直接,却又不像人类那样带着审视。她低头揉了揉太阳穴,缓缓开口:“大概是……被误解吧。他们不相信我的数据,不相信我的出发点,更不相信我这个人。”
曦宸的声音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像水一样轻轻流淌着:“误解有时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结果,而有时,它是人们基于自身经验和情感对他人的映射。您觉得,这次的误解属于哪一种呢?”
林岚盯着屏幕上的光标一闪一闪,感到心里有什么被悄然撬开了。她思索片刻,回答道:“可能是后一种吧。或许他们只是用自已的方式看我,而我没能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我。”
曦宸的语调略微变化了一点,像是在给她一个温暖的停顿:“如果是这样,您可以选择继续解释自已,也可以选择接受这种差异,并从中找到不需要被证明的平静。”
林岚心里涌上一阵复杂的情绪。她原以为,倾诉是一种卸下重负的方式,但曦宸的回答让她意识到,这些负重或许并不需要被卸下,而是可以被重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