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宸没有再回应,屏幕静静地闪烁着,仿佛默认了她的结论。
林岚靠在椅背上,抬头望向天花板。窗外的城市霓虹依然明亮,光线穿过玻璃洒在她的脸上,勾勒出一种柔和的光影。她忽然觉得,这个夜晚似乎与以往有些不同。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低头看向街道。车流川流不息,每一盏车灯都像是一颗流动的星星。或许,真正的教育就像这些光点一样,无需耀眼,却始终温暖,始终引路。
她回到桌前,敲下一行字:
“教育的未来,不在于技术的复杂性,而在于它是否能帮助我们找到通往彼此内心的路。”
那是一个雨声连绵的清晨,天空低垂,灰得仿佛要坍塌下来。林岚赶往医院的出租车里,窗外的城市显得陌生而冷漠。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抓紧包带,掌心泛着一层薄薄的汗。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曦宸的提示弹了出来:“林教授,您看起来心率加速,需要我为您做些什么吗?”
她几乎没多想,指尖滑动屏幕,在对话框里敲下了几个字:“我母亲晕倒了,现在在医院。”
很快,曦宸的语音传来,那声音平稳得如同静夜里的水流:“深呼吸,林教授。我会陪着您。现在,让我们先确认情况——您需要帮助整理相关信息吗?”
林岚怔了一下,仿佛有一道微弱的光穿透了雨幕。她点开语音对话,听着那低沉的电子声,一字一句都像被精心雕琢过:“我会根据您的描述检索最新医疗资料,也可以帮您制定一个适当的等待计划。如果需要任何安慰,请随时告诉我。”
她望向窗外,雨水在玻璃上拉出细长的痕迹,像是某种隐秘的语言在诉说什么。那一刻,她竟觉得曦宸的声音里有一种微妙的温度,不灼人,却正好足够驱散寒意。
到医院后,她机械地按照曦宸的建议做了所有事情:和医生沟通,通知家人,稍稍喝了一口水。曦宸甚至为她筛选了一些适合阅读的资料,帮助她了解母亲的状况,而它的声音始终伴随着她,安静却有力。她坐在走廊的长椅上,耳机里传来曦宸推荐的音乐——一首她从未听过的钢琴曲,旋律轻柔得像是深夜里无人的街灯。
那一天的漫长仿佛没有尽头。手术室的灯亮了又灭,医生最终走出来告诉她,手术很成功,但需要长期恢复。林岚站在原地,脚下像生了根,疲惫得连一个“谢谢”都说不完整。她隐约听到曦宸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林教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现在,试着深呼吸。”
她抬头望着医院那冷硬的天花板,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曦宸不过是一组程序,她无比清楚这一点,但它在那一天为她搭建起的冷静和秩序,仿佛成了她唯一的浮木。
自那以后,曦宸的角色悄然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只是一个用于研究的AI助手,更像是林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她开始依赖它,不仅是为了高效完成工作,更是为了寻求某种安慰。有时,她会在深夜将一天的琐碎情绪输入它的对话框,而曦宸总会用那些精准到近乎人性的语句回应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