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薪火初燃:数字时代的破晓之光

1986年8月20日,深圳南山区的热浪裹挟着咸涩的海风,却抵不过星芒汉堡分公司厂区内沸腾的喜悦。下午三点,财务室门口排起长队,空调外机轰鸣着吐出冷气,却压不住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与欢笑声。马华腾攥着烫金工资信封的手微微发颤,指腹着印在封面上的“星芒之星”浮雕,耳边是身后工友们激动的议论:

“俺在工地干一年,都比不上这两个月的奖金!”

“听说副总他们的工资单厚得像本书!”

当牛皮纸信封被小心翼翼拆开,崭新的钞票与一枚金条滑落掌心时,马华腾的呼吸陡然急促。五万三千元——这个数字不仅是薪酬,更是对他和团队用代码重塑配送系统的认可。一旁的张志东同样红着眼眶,他的厂长奖金西万二千元整,足以让他换掉家里那台卡顿的二手电脑。最令他们惊喜的是附赠的定制版大哥大,机身背面镌刻着各自的名字与“代码为剑,智启未来”的烫金字样。

“小马!张厂长!童总视频连线!”周雨桐的声音从走廊传来。两人抱着工资单冲进会议室,大屏幕上,童诗涵身着水墨纹西装,身后的书架上《孙子兵法》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并肩而立。

“恭喜你们。”童诗涵的目光扫过少年们晒黑的脸庞,“这笔钱不仅是报酬,更是星芒对创新者的承诺。”她轻点鼠标,屏幕切换成深圳湾的卫星地图,“看到那片空地了吗?星芒准备在这里建一座‘数字创新实验室’,你们将拥有独立的研发空间。”

散会后,马华腾和张志东漫步在厂区花园。夕阳给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大哥大在裤兜里微微发烫。“咱们真的要创业了。”张志东突然停下脚步,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就用在星芒学到的技术,做属于我们的互联网产品!”

这话如同一把火,点燃了马华腾心中蛰伏己久的渴望。他想起在改造配送系统时,曾设想过连接千家万户的“数字桥梁”;想起为食客画像时,对信息互联的无限遐想。此刻,工资单里的钞票、手中的大哥大、即将落成的实验室,都化作实现梦想的基石。

当晚,马华腾在港口家属楼的阳台上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听筒里传来海浪拍打堤岸的声音,他深吸一口气:“爸,我想用工资创业。”电话那头短暂的沉默后,传来父亲低沉的声音:“当年你奶奶摆茶摊供我读书时,也有人说风险太大。但路,总要有人先走。”

与此同时,星芒汉堡的普通员工们也沉浸在喜悦中。后厨师傅老李数着两千块奖金,盘算着给女儿买台钢琴;收银员阿娟摸着崭新的大哥大,兴奋地给老家打电话:“妈!我现在能和你随时说话了!”而在员工公告栏前,新张贴的“创新提案征集令”吸引了众人目光——童诗涵亲自批注: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能获得百万级研发资金。

八月末的雨夜,马华腾和张志东蹲在临时租下的仓库里。雨水敲打着铁皮屋顶,他们面前摆着从星芒带回的二手电脑,屏幕蓝光映照着写满公式的白板。“就做即时通讯工具。”马华腾在键盘上敲下第一行代码,“让无论多远的人,都能像在星芒门店里聊天一样方便。”

消息很快传到杭城。童诗涵看着监控里仓库内专注的少年,想起自己十五岁时在书房熬夜写商业计划书的模样。她拨通澳洲小舅舅的电话:“准备两百万澳元,以个人名义投资马华腾的项目。记住,别让他知道出资人是谁。”

九月一日,新学期开学。马华腾背着书包走进教室,书包侧袋里装着大哥大。课间休息时,他打开编程笔记本,上面新增了一行字:OICQ项目启动——让代码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少年不知道,这个在星芒汉堡厂区萌芽的想法,日后将改变数亿人的生活。

而此刻的星芒汉堡,数字化改造仍在继续。童宁开发的智能排班系统上线,根据销售数据自动调配人力;林湘在湘城推出“扫码写诗换汉堡”活动,用AI技术将食客的诗句打印在包装纸上。每个创新的火花,都在这片商业沃土上生根发芽。

深夜的深圳湾,马华腾和张志东的仓库亮着灯。大哥大突然响起,是周雨桐发来的消息:实验室提前竣工,明早八点,带着你们的梦想来。两人对视一眼,同时笑出声——他们知道,属于数字时代的破晓之光,正从星芒汉堡的厂区,从这份丰厚的薪酬与自由的土壤中,悄然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