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车轮上的征程:代码少年的加速人生

1986年8月23日清晨,深圳的阳光刺破云层,在星芒汉堡分公司的停车场上洒下金色光斑。马华腾握着牛皮纸文件袋的手掌微微出汗,文件袋里装着OICQ项目的最新代码架构图。身旁的张志东不断调整眼镜,目光频频望向停车场角落那两辆蒙着红绸的神秘车辆——传言公司将为核心技术骨干发放重磅奖励。

“马副总!张厂长!”周雨桐踩着高跟鞋快步走来,胸前的工牌随着步伐轻晃,“童总特意从德国空运了两份惊喜。”她抬手示意保安揭开红绸,两辆锃亮的奔驰轿车在阳光下展露真容,流线型车身反射出冷峻的金属光泽,车头的三叉星徽标志在晨风里熠熠生辉。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叹。马华腾感觉心跳陡然加快,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豪华轿车。记忆瞬间闪回几个月前,他还挤在港口家属楼的公共浴室洗澡,用父亲淘汰的计算器编写简陋代码;而此刻,眼前的奔驰车仿佛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这两台车,一台是190E,一台是300D。”周雨桐将钥匙分别递到两人手中,“童总说,优秀的骑士需要配好马。”她指着车身侧面的定制铭牌,上面刻着“代码为轮,智行无疆”八个烫金小字,“车辆保险、油费全部由公司承担,但有个附加条件——每周必须用半天时间,带厂区的孩子们兜风。”

马华腾着钥匙,金属的凉意透过指尖。他想起在配送系统攻坚阶段,厂区保安的儿子小辉曾指着货车说:“长大了我想开大车,把汉堡送到全世界。”此刻,这个承诺突然变得具象而温暖。

当天中午,停车场变成了临时课堂。马华腾半跪在奔驰车前,给围坐一圈的孩子们讲解发动机原理,张志东则打开车载收音机,演示如何用代码控制音响系统。阳光透过车窗在地面投下菱形光影,孩子们的惊叹声与蝉鸣交织,有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仰着小脸问:“马哥哥,这个车会自己写代码吗?”

笑声中,马华腾突然意识到,这些车辆不仅是奖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掏出大哥大,给童诗涵发了条信息:谢谢童总,车己成为最好的教具。几乎是瞬间,他收到回复:期待你们用西个轮子,跑出互联网的加速度。

下午,马华腾载着张志东驶向深圳大学。车载电话突然响起,是港口的父亲打来的。“在厂区门口看到你的车了。”父亲的声音带着难以察觉的骄傲,“你妈把报纸上星芒的报道剪下来,贴在你房间墙上了。”马华腾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后视镜里,奔驰车的尾灯在柏油路上拉出两道流光。

校园里,同学们围着新车发出阵阵惊呼。马华腾打开后备箱,搬出从星芒实验室带来的电脑配件,现场组装了一台简易服务器。“这是OICQ的雏形。”他指着闪烁的指示灯,“等系统完成,我们就能在电脑上实时聊天。”人群中,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眼睛发亮:“我懂C语言,能加入你们吗?”

夜幕降临时,马华腾将车停在深圳湾。海风掀起衬衫衣角,他望着对岸香港的霓虹,在大哥大备忘录里写下:车代表速度,代码象征无限可能。我们要做的,是让信息传递比车轮更快。手机屏幕的冷光中,他仿佛看到无数数据化作车流,在虚拟的高速公路上穿梭不息。

同一时间,杭城的童诗涵正在书房审阅文件。电脑屏幕上,马华腾团队的项目进度条稳步增长,而另一份报告显示,深圳厂区的“少年编程兴趣班”报名人数突破三百人。她望向窗外的西湖,想起太奶奶常说的“栽树育人”,轻轻转动着翡翠戒指——这两台奔驰车,何尝不是撒向未来的种子?

深夜,马华腾的奔驰车再次驶入星芒厂区。他摇下车窗,让夜风吹散代码编写的疲惫。保安室的小辉趴在窗口挥手,少年突然灵机一动,打开车载电脑,通过局域网给厂区所有终端发送了一条消息:明天早餐,马哥哥请大家喝星芒特调汽水。

停车场的路灯下,奔驰车的倒影与厂区的霓虹交叠。马华腾知道,从手握车钥匙的这一刻起,他和伙伴们的征程,早己超越了代码与商业的边界。那些坐在副驾驶上睁大眼睛的孩子,那些在校园里跃跃欲试的年轻人,都将成为这场数字革命的同路人。而车轮滚滚向前,载着梦想,也载着改变时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