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薪火相传的创业新篇

1997年4月10日,阿宁的阳光裹挟着槐花的甜香,洒在星宁食品公司A厂区与B厂区的巨型广告牌上。红底黄字的招聘信息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技术岗、行政岗月薪5000元,享丰厚奖金与年终奖,包吃包住(单人间: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带阳台书房;双人间:二室一厅一厨一卫带阳台书房),周末双休,年假40天,每日工作8小时,食堂每餐八菜一汤”;“普工月薪3500元,奖金年终奖齐全,食宿无忧,餐食丰盛”;“保安岗位月入3800元,福利优厚,晋升空间广阔”。

招聘处前排起的长队蜿蜒数百米,人群中既有背着铺盖卷从邻县赶来的务工者,也有捧着简历的年轻技术人员。沈浩然站在办公楼顶层俯瞰,看着厂区内忙碌的筹备团队,想起两个月前奠基时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手机突然震动,是李宇鑫的消息:“浩然,我己经到阿宁了,正往厂里赶!”

半小时后,一辆银色面包车急刹在厂区门口,李宇鑫跳下车,工装口袋里还别着菜谱。“你小子终于来了!”沈浩然迎上去,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是任命书,从今天起,你就是星宁食品的副总。”他递过去的文件上,月薪三万、年终分红、食宿全包的条款清晰可见。

李宇鑫翻开文件,手微微颤抖:“浩然,这么高的待遇……我怕干不好。”

“当年你在杭城开第一家小饭馆时,也怕过吗?”沈浩然目光坚定,“你的厨艺、对品质的执着,还有经营头脑,都是我最看重的。星宁食品需要你这样的人来把控核心。”

当天下午,沈浩然召开全厂大会。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他将8亿元启动资金的文件副本展示给所有员工:“这不仅是一笔钱,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用它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食品生产基地,让每一位在这里工作的人都能体面生活,让星宁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台下掌声雷动,新入职的保安挺首腰板,普工们握紧拳头,技术岗的年轻人眼中闪烁着憧憬。

李宇鑫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食堂。他带着厨师团队走遍阿宁的菜市场,精选本地新鲜食材,又从杭城请来老师傅指导特色菜研发。“每餐八菜一汤不是标准,而是底线。”他在厨师会议上强调,“我们做食品的,自己吃得下,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一周后,食堂飘出的红烧肉香气、现磨豆浆的醇厚味道,成了厂区最的招牌。

在员工宿舍区,沈浩然亲自检查每一间屋子。单人间的书桌上摆着台灯和绿植,阳台上配备洗衣机;双人间的客厅里,电视机与茶几一应俱全。“记住,宿舍不是临时落脚点,是大家的第二个家。”他对后勤主管说,“周末组织些活动,让员工感受到归属感。”

保安队的训练场上,六名新保安正在进行队列训练。队长老王是退伍老兵,曾在沈浩然的杭城公司任职多年。“沈总放心,”老王敬礼道,“我会把这里打造成最铁的防线。”他们不仅负责厂区安全,还主动承担起夜间巡逻周边社区的任务,很快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

夜幕降临,厂区的灯火次第亮起。沈浩然和李宇鑫站在监控室,看着屏幕里井然有序的生产线、热闹的食堂、灯火通明的宿舍。“浩然,你说咱们真能做到几十亿的规模?”李宇鑫轻声问。

“为什么不能?”沈浩然指着窗外,“你看这些员工,他们眼里有光;再看这些设备,每一台都在创造价值。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仅是几十亿,百亿、千亿都有可能。”他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就像多年前在杭城的老院子里,那个畅谈梦想的少年。

此刻,在杭城的星宁集团总部,陈博洋正盯着电脑上阿宁厂区的设备数据,准备远程调试;马婉婷在公益医院里,将食品厂捐赠的营养餐分发给患者;远在政务大学的表弟表妹,开始着手撰写关于星宁跨区域发展的研究报告。一个人的梦想,正因为一群人的并肩奋斗,逐渐变成照亮更多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