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0日,阿宁的蝉鸣裹着热浪涌进星宁食品公司的办公大楼。沈浩然站在总裁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手中的财务报表被空调风吹得微微翻动,最上方的数字——38亿,在阳光下泛着烫金般的光泽。这是星宁食品公司成立仅两个月的营业额,远超所有人的预期。
"沈总,李宇鑫总来了。"助理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
推门而入的李宇鑫穿着笔挺的西装,领口还沾着些许面粉——显然刚从生产车间赶来。他看着沈浩然手中的报表,喉结动了动:"浩然,这数字......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
沈浩然转身,目光中满是欣慰:"宇鑫,这是你应得的。"他拿起桌上的聘书,"从今天起,你升任星宁食品总经理。这是新的任命书,除了原有待遇,再给你集团10%的分红权。好好干,未来我们要把星宁食品做成全国的金字招牌。"
李宇鑫的手颤抖着接过聘书,眼眶泛红:"浩然,当年在杭城,你帮我开第一家小饭馆;现在又给我这么大的舞台......我一定拼尽全力!"
与此同时,厂区的员工宿舍区正沸腾着喜悦。27岁的普工张建国坐在单人间的书桌前,小心翼翼地翻开存折——上面赫然显示着28,650元的存款。这是他在星宁工作两个月的收入,而在老家的砖厂,他辛苦一年也攒不下这个数。同楼层的技术工李芳正和父母通电话,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妈,我这两个月存了7万多!等攒够钱,就接你们来阿宁享福!"
食堂里,八菜一汤的丰盛餐食香气西溢。年轻的保安小王端着餐盘坐下,红烧肉的油花在米饭上滋滋作响。他笑着对同伴说:"以前当保安,一个月才几百块,现在不仅工资高,还有年终奖。听说表现好还能升主管,这日子有盼头!"
星宁食品的传奇般崛起,像一阵旋风迅速席卷周边县城。在距离阿宁200公里的青阳县,70后陈德发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反复着老乡寄来的招聘传单。"普工月薪3500元,包吃包住,还有单人间......"他喃喃自语,抬头望向远处破旧的土坯房,"娃的学费、婆娘的药钱,这下都有着落了。"
短短一周内,星宁食品的招聘处被挤得水泄不通。来自安徽、江西、河南的务工者背着行囊,操着不同口音,将厂区门口围得严严实实。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在人群外张望,被工作人员发现后,他抹着眼泪说:"我儿子在工地摔伤后找不到工作,听说你们不嫌弃残疾,能不能给他个机会?"
沈浩然得知此事后,立刻召开紧急会议:"从今天起,设立特殊岗位招聘通道。只要有劳动能力,我们就提供工作机会。"他指着窗外排成长龙的求职者,"这些人不是数字,是背后一个个家庭的希望。"
为了应对激增的应聘人数,星宁食品连夜扩建临时招聘大厅,启用线上报名系统。人力资源部经理拿着新统计的数据震惊不己:"沈总,仅三天就收到超过10万份简历!"沈浩然却异常冷静:"严把质量关,宁可放慢速度,也要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得到妥善安置。"
在员工培训中心,新入职的员工正在接受系统培训。除了岗位技能,课程表上还新增了"职业规划""财务管理"等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大家赚钱,更要教会大家理财。"李宇鑫在培训动员会上说,"下个月起,公司会为每位员工开设理财课程,帮助大家规划未来。"
消息传回杭城,星宁集团总部一片欢腾。陈博洋带着技术团队连夜开发食品溯源系统,确保产品质量;马婉婷组织公益医院的医护人员,为新员工提供免费体检;就连正在政务大学深造的表弟表妹,也将星宁的案例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深夜,沈浩然站在厂区的高架桥上,俯瞰着灯火通明的生产线。传送带运载着一箱箱包装精美的食品,叉车在仓库间来回穿梭,宛如一条条流动的光带。远处的员工宿舍楼上,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有人在阳台看书,有人在做饭,烟火气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
手机突然震动,是李宇鑫发来的消息:"浩然,今天有个老员工跟我说,他终于敢去县城给女儿买钢琴了。谢谢你,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活得体面。"
沈浩然望向夜空,繁星点点。他想起创业初期的艰辛,想起那些质疑的声音,更想起此刻厂区里每一位为梦想奋斗的身影。商业的成功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让无数人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改变命运的绳索。
"通知下去,"沈浩然给助理发去信息,"启动二期扩建计划。三个月内,再建三个厂区。我们要让更多人,在星宁找到人生的舞台。"
夜风掠过他的衣角,带着食品的香甜气息。远处,阿宁的霓虹与星光交相辉映,见证着一个关于奋斗、关于希望、关于共同富裕的传奇,正在这片热土上,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