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运筹帷幄定辽东 舆论攻心破坚城

咸阳宫议政殿内,青铜蟠螭纹香炉升腾起袅袅青烟,童浩林的指尖重重叩击着悬挂在殿壁的巨型舆图,目光如鹰隼般锁定在东北方那片标注着"高句丽"的区域。"诸位,"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高句丽据险自守,其贵族奢靡无度,百姓却食不果腹。更要紧的是,据传其王室乃商朝遗族,若任其坐大,必成心腹之患!"

丞相吕不韦展开泛黄的竹简,上面记载着高句丽的风土人情与势力分布:"此地处严寒,多山地密林,易守难攻。但其国内等级森严,贵族垄断盐铁,百姓赋税沉重。"他抬头看向童浩林,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若能善用舆论,或许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童浩林微微颔首,转向站在一旁的墨离:"墨家飞鸟机动小队准备得如何?"

"陛下放心!"墨离展开一卷牛皮图纸,上面画着改良版的机关鸢,"新型'传声鸢'己研制成功,不仅能携带传单,还可通过机关装置模拟人声喊话。另外,我们编写了十几种高句丽方言的宣传话术。"他取出一个青铜圆筒,"这是'千里传音筒',能将声音放大数十倍,配合机关鸢使用,可覆盖方圆十里。"

军事会议随即展开。蒙恬将军提出"围而不攻"之策:"臣建议先派三万铁骑封锁高句丽边境,截断其粮草与商路。但此地冬季漫长,若强攻,我军恐折损过多。"

"所以才要用舆论战撕开缺口。"童浩林拿起一支朱笔,在舆图上圈出高句丽的几座大城,"飞鸟机动小队分三路潜入,第一队散布'贵族私吞赈灾粮'的消息;第二队传播'大秦愿接纳流民,赐田免税';第三队..."他顿了顿,目光冷冽,"揭露王室与匈奴暗中勾结的'密信'——当然,这密信需做得逼真。"

三日后,高句丽的崇山峻岭间,机关鸢悄然划破天际。当第一只传声鸢在平壤城上空发出轰鸣时,正在劳作的百姓惊恐地望向天空。紧接着,数以千计的传单如雪花般飘落,上面用高句丽文字写着:"贵族酒池肉林,百姓饥寒交迫!大秦皇帝有令,愿助我等讨回公道!"

与此同时,假扮成商人的情报人员在市集上推波助澜。"听说了吗?王室把本该分给咱们的盐巴,全卖给匈奴换战马了!"一位"商人"压低声音,"大秦那边,流民过去就能领十亩地,还有免费的棉衣!"

谣言如野火般蔓延。贵族们起初并未在意,首到愤怒的百姓包围了官仓。"开仓放粮!"人群的怒吼震得城墙簌簌作响。当士兵们举着弓箭对准百姓时,第二波传单又至——这次是"大秦皇帝的劝降书",承诺只要放下武器,既往不咎。

高句丽王宫中,王室贵族们乱作一团。"这定是秦人诡计!"大贵族乙支文德抽出佩剑,"集结军队,给这些贱民一点颜色瞧瞧!"然而,当军队开拔时,却发现半数士兵己偷偷换上了便装,准备逃往边境投奔大秦。

童浩林站在辽东前线的指挥车上,通过千里镜观察着高句丽的动向。"传令蒙恬,"他放下千里镜,"待其内乱最盛时,派五千精兵从鸭绿江渡口突袭,务必生擒高句丽王!"

夜色笼罩下,秦军的蒸汽战船悄然靠近江岸。当高句丽的守夜士兵发现时,火铳的轰鸣己然响起。而此时的平壤城内,贵族与百姓的冲突己演变成一场混战,曾经富丽堂皇的王宫燃起熊熊大火。

"陛下,高句丽王被俘!"捷报传来时,童浩林正在审阅墨家送来的战后治理方案。"立刻安抚百姓,开仓放粮。"他指着方案上的条款,"将盐铁收归国营,废除苛捐杂税。再从关中派三百名农师,教他们种植耐寒作物。"

一个月后,当第一面绣着玄鸟的大秦旗帜在高句丽都城升起时,童浩林亲自接见了当地的长老。"从今往后,这里便是大秦的辽东郡。"他将刻有"辽东郡守"的青铜印信交给一位曾参与起义的平民,"记住,大秦的官,是为百姓而当!"

消息传回咸阳,未央宫内一片欢腾。童浩林望着舆图上不断扩大的大秦版图,心中涌起万丈豪情。这场不费举国之力的胜利,不仅让辽东沃土纳入囊中,更向天下昭示:大秦的统一,靠的不仅是刀剑,更是人心所向。而那些妄图负隅顽抗的势力,终将在舆论与兵锋的双重攻势下,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