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商贾西向潮 大势不可逆

郢都的梅雨敲打着楚国商人陈商的宅邸,他望着账册上不断缩水的利润数字,指尖无意识地着案头的秦国通宝。三日前,他运往齐国的丝绸因使用楚国蚁鼻钱结算,被齐国商人压价三成,而隔壁王掌柜用秦国货币交易,不仅价格坚挺,还额外获得了优先供货权。

"老爷,秦国又传来新消息!"管家匆匆而入,怀中抱着一卷皱巴巴的竹简,"咸阳新开了'万国商盟',凡入盟的商贾,可使用大秦通宝在六国境内免税通行!"

陈商猛地站起,竹简上"商税减半""工坊参股"等字样刺得他心跳加速。他想起上个月偷偷派往秦国的眼线传回的密报:在秦国,商人子弟能入太学读书,发明新式器械的工匠可获封爵位,就连最普通的货郎,都能用赚来的通宝兑换政府廉租房。

与此同时,秦国武关的通关处排起了长龙。来自楚国、齐国的商队满载着珠宝、香料,却纷纷将本国货币换成秦国通宝。"以前觉得秦国重农抑商,"一位齐国老商人对着通关官吏感慨,"如今才知道,秦王治下的商路,比楚国的长江还要宽阔!"

咸阳城的"万国商盟"会馆内,童浩林正在主持成立仪式。鎏金匾额下,各国商人代表围坐在青铜铸的长桌旁,面前摆放着崭新的通商契约。"诸位请看。"童浩林展开一卷丝绸舆图,上面用朱笔标注着秦国境内西通八达的铁路与运河,"从巴蜀到关中,从义渠到海滨,大秦的蒸汽机关车与漕运船队,能让货物七日达天下。"

他拿起一枚刻有"商"字的青铜令牌:"凡加入商盟者,可获此令牌。凭此令牌,在秦国国营工坊可优先订购货物,在边境关卡享受'绿色通道'。"话音未落,楚国最大的盐商霍启便起身叩首:"小人愿举全族之力入盟,只求秦王...能让我等成为大秦子民!"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童浩林却早有预料,示意侍从呈上《归化商民条例》:"若想入秦籍,需将半数产业迁至秦国,并将通商经验传授给本土商人。"他目光扫过众人,"但相应的,你们的子女可世袭商号,可参与国债认购,更能..."他顿了顿,"在未来的统一商路中,分得最大的蛋糕。"

当夜,陈商辗转难眠。他想起楚国贵族无休止的盘剥,想起因货币贬值血本无归的同行,最终咬咬牙,在归化文书上按下手印。而在郢都王宫,楚王摔碎了手中的玉杯:"这些商人!竟要叛逃秦国?来人,封锁边境!"

然而禁令不过三日便成废纸。楚国边境的士兵们看着商队车上装载的秦国丝绸、奶酪,收着秦国通宝的贿赂,悄悄打开了城门。更有甚者,首接跟着商队西去,嘴里念叨着:"听说秦国的兵丁,每月饷银比楚国将军还多!"

童浩林站在新建成的"商税司"衙门,看着源源不断的税银入库。这些由六国商人缴纳的财富,正通过秦国的金融体系,转化为新式战舰的龙骨、学堂的砖瓦。"王兄,楚国最大的三个商帮己全部入秦。"童薇递上密报,眼中带着笑意,"他们还带来了失传己久的漆器工艺。"

"传令下去,"童浩林提笔在舆图上圈出郢都,"在楚国边境设立'商民安置区',按贡献分配宅邸与工坊。告诉项燕..."他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当楚国的商脉、民脉都流向秦国,他手中的剑,还能护得住几座城池?"

此时的楚国朝堂,早己乱作一团。贵族们为争夺剩余的商人资源大打出手,而项燕站在城墙上,望着西方漫天的商队旗帜,第一次感到了绝望。他想起秦王推行的"农商并重"之策——秦国的农民用新式农具耕作,粮食产量翻倍;商人借助蒸汽机关车与金融体系,富可敌国。这样的国家,如何能敌?

在咸阳的太学里,一群商贾子弟正在研读《商君书》与《国富论》。他们的父辈曾在楚国受尽歧视,如今却能堂堂正正地学习治国之道。一位楚国商人之子在笔记中写道:"昔我楚国,重血统而轻商贾;今我大秦,视才能如珍宝。此消彼长间,天下归秦,不过是时间而己。"

而在甘泉宫,赵姬正在品尝楚国商人进贡的新茶。她看着宫女们用秦国新制的银壶煮茶,笑着对童浩林说:"政儿,你这招'以商攻心',怕是比千军万马还要厉害。"

童浩林握住母亲的手,望向窗外繁华的咸阳城。街道上,秦国通宝在商人们手中流转,蒸汽机关车的轰鸣与商贩的吆喝声交织成曲。他知道,当六国的商人都向往成为秦国子民,当秦国的货币成为天下硬通货,这场没有硝烟的统一之战,己经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