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盛世雏形与人心所向

正午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咸阳城郊的新田垄上。屈氏家族的车队缓缓驶入秦国境内时,随行的楚国百姓突然发出惊呼——成片的梯田沿着山势层叠而上,青铜色的龙骨水车在水渠间匀速转动,将渭河水引入阡陌纵横的农田。田间地头,两名秦农正操纵着新式曲辕犁,铁犁破开的泥土,竟比楚国十人合力耕作还要迅速

"这...这是什么农具?"宋义掀开马车帘,望着远处翻土如飞的铁犁。屈氏管家擦了擦眼睛,声音发颤:"从未见过如此精巧之物,犁头呈半月形,木柄还装着省力的机关!

车队继续前行,一座炊烟袅袅的村落出现在视野中。青石砌成的村道旁,孩童们追逐着用边角铁打造的陀螺,老人们围坐在紫藤架下,捧着粗陶碗享用午饭。碗里白生生的米饭堆得冒尖,上面盖着煎得金黄的鱼块,翠绿的青菜浸在骨汤里,香气随风飘散

"都来看呐!是楚国来的贵客!"一名头戴斗笠的秦妇放下手中竹篮,热情地迎上来,"俺们这儿晌午管饱,锅里还炖着南瓜小米粥,几位吃了再走!"她身后,青砖黛瓦的民居整齐排列,每户都有独立的小院,院墙上攀爬着开得正盛的蔷薇

宋义注意到,这些房屋的建造方式与楚国截然不同——墙体由预制的夯土砖堆砌而成,房梁采用榫卯结构,十余名墨家工匠配合滑轮装置,正在不远处搭建三层高的公寓楼。"此乃'廉租房'。"吕不韦不知何时出现在车队旁,指着脚手架上忙碌的身影,"专为寒门学子、流民匠人所建,只需每月缴纳少量粟米,便能入住。

车队行至咸阳城外,一座巍峨的"流民接待处"映入眼帘。数十间敞亮的木屋一字排开,屋檐下悬挂着"登记处""施粥棚""医馆"的木牌。身着灰布短打的官吏正耐心地为流民登记造册,一旁的墨家弟子推着装满衣物、农具的木车穿梭往来

"这位郎君请留步!"一名年轻官吏拦住屈氏车队,"凡入秦者,可领三亩良田、耕牛一头、铁制农具一套。若有家人同行,另赠棉被两床、粟米十石。"他递上一卷竹简,"这是《田亩分配图》,从渭水之畔到巴蜀沃野,任选一处皆可。

宋义接过竹简,手却止不住地颤抖。竹简上详细标注着各地土壤肥力、水利设施,甚至连适宜种植的作物都一一列明。他想起楚国百姓食不果腹的惨状,再看眼前秦国流民捧着热腾腾的饭菜,孩童们穿着崭新的粗布衣裳嬉笑打闹,眼眶不禁发热

夜幕降临时,屈氏众人被安顿在咸阳新宅。这是一座三进院落,青砖铺地,雕梁画栋,比楚国贵族的宅邸毫不逊色。宋义推开后院木门,竟发现墙角摆着墨家新制的"节能灶"——铸铁打造的炉膛分三层,下方烧火,中层煮饭,上层还能同时蒸制馒头,柴火利用率比传统灶台提高数倍

"宋大人,太后听闻诸位远道而来,特命人送来新鲜蔬果。"一名宫女提着竹篮盈盈拜倒,篮中红彤彤的番茄、黄澄澄的南瓜,还有带着露水的青翠黄瓜,皆是楚国从未见过的作物

宋义轻抚着表皮粗糙的南瓜,想起白日里秦农的话:"这叫'地瓜',易种高产,哪怕是盐碱地也能活。去年闹蝗灾,多亏了它,村里没饿死一个人。"他转身对管家道:"速修书给楚国旧部,将今日所见所闻如实相告。秦国...或许真能实现老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夙愿。

与此同时,郢都王宫却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楚王摔碎手中玉杯,怒斥道:"短短半月,竟有十万楚人逃往秦国!项燕,你说该如何是好?

阶下,刚被复职的项燕望着地图上不断收缩的楚国疆土,沉声道:"大王,秦人以仁政收人心,以利器强国力。臣请命出使秦国,探其虚实。"他握紧腰间佩剑,"若秦国真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或许,为了楚国万千子民,臣愿背负骂名。

咸阳宫书房内,童浩林盯着案头堆积如山的户籍册,嘴角勾起笑意。仅上月,就有八万六国流民入秦,其中不乏精通纺织、冶铁的能工巧匠。"传令下去,"他对童薇道,"在函谷关、武关增设流民接待点,务必让每一位来秦者都能感受到大秦的诚意。

苏婉婷端着新煮的南瓜粥走进来,香气西溢:"这些作物在秦国试种成功,多亏了墨家改良的温室。如今巴蜀的荔枝、岭南的柑橘,冬日里也能端上百姓餐桌。"她指着窗外,"那片新开垦的荒地上,正在试种从美洲传来的玉米。

童浩林接过粥碗,望着暮色中灯火渐次亮起的咸阳城。墨家工坊的蒸汽机关车正在测试,发出低沉的轰鸣;太医学院的学子们举着火把夜读,窗纸上映出专注的身影;新建的廉租房区,流民们围坐在篝火旁,讲述着各自的家乡故事

"浩浩,你看。"苏婉婷突然指向天空。数十盏孔明灯冉冉升起,灯面上用朱砂写着"大秦万岁""国泰民安"的字样。童浩林握住她的手,心中涌起万丈豪情——这,就是他要缔造的盛世。当六国百姓不再为温饱奔波,当所有才华都能得到施展,所谓天下一统,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

而在楚国边境,一支特殊的队伍悄然启程。马车上装着皮影戏道具、新式农具图纸,还有数百份《告楚国百姓书》。领头的宋义望着秦国方向,低声吟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老师,学生这就去告诉楚人,真正的乐土,不在郢都的宫殿,而在大秦的阡陌之间。"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