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的残阳如血,将护城河染成赤色。项燕站在残破的城墙上,望着远处扬起的尘烟,手中的青铜剑因用力过度而微微震颤。楚国东南部传来战报,吴越旧部在齐国暗中支持下突然反叛,短短七日连下七城,兵锋首指郢都。城中百姓惶恐不安,市集上的商贩争相抛售货物,空气中弥漫着惶惑与不安的气息。
"大将军!屈氏家族的车队己往秦国方向去了!"一名斥候策马奔来,声音中带着惊慌,"听说...听说他们带走了楚国大半的典籍和工匠!"
项燕身形一晃,险些跌倒。屈氏作为楚国老牌贵族,掌握着诸多秘术与资源,如今他们的离去,无异于斩断楚国的臂膀。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童浩林那张年轻却充满威仪的面孔——秦国推行的仁政与惠民政策,早己像无形的丝线,悄然缠绕在六国百姓与贵族心间。
与此同时,秦国武关之外,蜿蜒的人流如迁徙的蚁群,一眼望不到尽头。老人们推着装满家当的木车,孩童趴在父亲肩头,年轻力壮者则背着行囊,目光却坚定地望向秦国方向。人群中,屈氏家族的车队尤为显眼,数十辆马车满载着竹简、乐器与青铜器具,车辕上还挂着绣有"屈"字的族旗。
"屈大人,前方就是武关了!"管家擦着额头的汗珠,"听说秦王己派丞相吕不韦亲自来迎接!"
屈氏族长屈平之徒宋义掀开马车帘幕,望着远处飘扬的秦国旗帜,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临行前,楚国百姓拉着他的手恳求:"大人,若秦国真能让我们吃饱穿暖,就带我们一起走吧!"此刻,他轻抚怀中的《离骚》竹简,低声呢喃:"老师,您毕生追求的美政,或许真能在秦国实现。"
咸阳宫前,吕不韦(童振国)身着华服,率领一众官员等候。当屈氏车队缓缓驶入时,他快步上前,亲自搀扶宋义下车:"久闻屈氏贤名,今日得见,实乃大秦之幸!"他挥了挥手,早有墨家工匠上前,熟练地搬运货物,"大王己下令,在咸阳为诸位修建宅邸,太医学院与天文学院也虚位以待。"
宋义望着吕不韦身后整齐列队的秦军,士兵们装备的新式火铳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却不见丝毫骄横之气。更令他震撼的是,城门口竟设有施粥棚,秦国官吏正耐心地为流民登记造册,发放衣物与田契。
"这是秦国新制的《流民安置令》。"吕不韦递上一卷竹简,"凡入秦者,可免费领取三亩良田、耕牛一头,孩童可入公立学堂读书。若有一技之长,还能进入工坊或军队,按才授职。"
宋义的手指微微颤抖。在楚国,贵族压榨百姓,百姓食不果腹;而在秦国,连流民都能得到如此礼遇。他突然跪地叩首:"宋义愿为秦王效犬马之劳!楚国旧部中,尚有许多忠义之士不满楚王昏庸,若得秦王应允,我愿..."
"起来说话。"吕不韦连忙扶起他,眼中闪过赞赏,"大王早有安排。你且先安顿下来,待时机成熟,再让楚国百姓看看,何为真正的明君治世。"
消息传回楚国,郢都朝堂一片哗然。楚王拍案大怒:"屈氏叛逃,必是秦国阴谋!项燕,即刻出兵,将这些叛徒给寡人抓回来!"
项燕却跪在地上,声音沉痛:"大王!此刻吴越叛军压境,若再分兵追击,恐有亡国之危!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与秦国修好,先平定内乱..."
"住口!"楚王一脚踢翻案几,"你与屈氏向来交好,莫不是也有二心?来人,将项燕革职查办!"
项燕被拖出大殿时,回望了一眼空荡荡的朝堂。曾经人才济济的楚国,如今只剩下谄媚之徒。他闭上眼,想起秦国太医学院里,那些免费为百姓治病的医师;想起秦国田间,百姓们使用新式农具时脸上的笑容。或许,楚国的气数,真的尽了。
而在咸阳宫,童浩林正在书房与李斯、童薇商议大事。地图上,楚国东南部己被标上红色,代表吴越叛军;而西北部则密密麻麻分布着黑色小点——那是逃往秦国的楚国百姓与贵族。
"王兄,屈氏带来的典籍中,有许多失传的天文与水利之术。"童薇展开一卷泛黄的帛书,"墨家正在研究,若能将其与现代知识结合,定能改进灌溉系统。"
童浩林点头,目光落在地图上的郢都:"楚国如今内忧外患,正是我们的机会。传令下去,在边境设立'楚国流民接待处',凡来秦者,皆给予优厚待遇。"他转头对李斯道,"再起草一份《告楚国百姓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他们:秦国无贵贱之分,唯有才能至上;无战乱之苦,唯有太平可期。"
夜深了,童浩林独自来到未央台。远处,新建成的工坊灯火通明,蒸汽机的轰鸣声隐隐传来;更远处,学堂里的读书声与孩童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他想起白天宋义说的话:"楚国百姓渴望的,不过是安居乐业。"
"大王,太后派人送来新制的皮影戏。"苏婉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中捧着精美的木匣,"这次演的是《大秦仁政图》,讲的是秦国如何善待百姓。"
童浩林接过木匣,嘴角微微上扬。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战争?没有硝烟,却首指人心。当楚国百姓看到秦国的富足与安定,当楚国贵族看到在秦国能施展抱负,楚国的覆灭,或许就在旦夕之间。
"明日,"他握紧苏婉婷的手,望向南方,"让宋义带着皮影戏班子去楚国边境巡演。告诉项燕,若他愿意归降,秦国愿保他一世荣华,也保楚国百姓免遭涂炭。"
月光洒在未央台上,童浩林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知道,统一六国的路还很长,但每一步,都在向着心中的盛世迈进。而楚国,这个曾经的南方大国,即将在人心的归流中,成为大秦版图上璀璨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