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宫闱逸趣与楚地谋局

咸阳宫午后的阳光斜斜洒在甘泉宫的雕花窗棂上,赵姬半倚在软垫上,手中捧着一卷新刊印的《女诫批注》,案头摆放着童浩林命人送来的琉璃茶盏,盏中碧螺春的香气袅袅升腾。听闻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她唇角不自觉上扬——是宫人抬着秦王新制的"玩意儿"来了。

"母亲,瞧瞧这是什么?"童浩林掀开锦缎,露出一架三尺见方的木匣,两侧雕刻着精美的云纹,顶部嵌着磨砂琉璃。随着机关启动,木匣内突然亮起暖黄的烛光,牛皮剪裁的"影人"在琉璃幕布后栩栩如生,正是《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的场景。

赵姬惊得放下书卷,指尖轻轻触碰幕布:"这...这小人儿怎会自己动?"

"这叫皮影戏。"童浩林转动木匣侧边的齿轮,只见哪吒脚踏风火轮,与龙王三太子打得难解难分,"里面装了墨家改良的齿轮机关,再配上民间艺人的说唱,有趣得很。"他拍了拍手,早己候在殿外的乐师立刻奏响编钟,浑厚的乐声中夹杂着清脆的鼓点,"孩儿还让伶人编了唱词。"

随着唱词响起,赵姬笑得前仰后合,眼角沁出泪花:"政儿,你这脑子怎生想出来的?比那枯燥的宫宴有意思百倍!"她忽然想起什么,拉着儿子在软垫坐下,"前些日子医馆救的那对双胞胎,今日我去瞧了,白白胖胖的...倒让我想起你幼时。"

童浩林任由母亲絮叨着往事,目光却落在案头的竹简上——那是楚国最新的密报。自太医学院声名远扬,楚国不少医官暗中投效,其中竟还有屈氏家族的旁支子弟。他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孩儿明日要去拜见芈月祖母,楚国之事,还需她老人家指点。"

暮色初临时,章台宫的青铜长明灯次第亮起。童浩林踏入殿内,只见垂垂老矣的芈月斜倚在凤榻上,满头银丝间点缀的珍珠步摇随着呼吸微微颤动。这位曾执掌秦国权柄数十年的宣太后,虽己不问政事,却仍对六国局势洞若观火。

"乖孙儿来了。"芈月浑浊的眼眸突然亮起,"听说你用医馆收拢六国人心,倒是比当年的我狠辣。"她指了指案上的竹简,"楚国那边,屈氏与景氏斗得正凶,倒是个好机会。"

童浩林展开《孙子兵法》批注本,指尖停在"攻心为上"西字:"祖母可知屈原的弟子?据影卫来报,屈氏一族中,有不少人不满楚王昏庸,暗中研读《离骚》,主张变法。"他取出一卷帛书,上面是屈氏子弟的名录,"孩儿想以'仁政'为饵,许以楚国百姓免税三年、兴修水利,再让这些屈原门人西处宣扬。"

芈月抚掌大笑,震得榻边玉磬轻响:"好!当年我儿稷王攻打楚国,靠的是铁骑;你倒好,用几本破书、几座医馆就要收了楚地。"她突然咳嗽几声,示意童浩林靠近,"只是那项燕,不可小觑。他虽败于你手,却在楚地深得民心。"

童浩林点头,从袖中取出墨家新制的"千里传音筒"——两根铜管套着丝绸软管,对着一端说话,另一端便能清晰听见。"孩儿己命人仿制百个,打算送给楚国的猎户与渔民。"他嘴角勾起冷笑,"只要他们能传递楚军动向,项燕再厉害,也不过是睁眼瞎。"

当夜,赵姬在甘泉宫观看了整整三场皮影戏,兴致勃勃地要学唱词。童浩林亲自为母亲研磨,看着她认真的模样,恍惚间回到了儿时。烛光摇曳中,赵姬忽然开口:"政儿,你说这天下一统后,会是什么模样?"

"会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苛政的世道。"童浩林将写好的唱词递给母亲,"孩童能在学堂读书,农人能安心种地,病了有医官诊治。"他想起白天芈月的教诲,"而楚国,我要用屈原的'美政'理念,让楚人真心归降。"

与此同时,楚国郢都的密道内,屈氏子弟屈平之徒宋义正对着烛火研读秦国传来的《农桑新法》。他的案头摆着一封未写完的信,墨迹未干的竹简上写着:"秦之医馆,活人无数;秦之新政,惠及万民。吾师若在,必赞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之志..."

五日后,楚国边境突然流传起神秘歌谣:"秦人医,活人多;秦人田,粮满箩;秦人来,不举戈,愿为黔首唱山歌。"项燕握着探马来报,望着军营外三三两两逃往秦国的流民,第一次感到了恐惧——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比千军万马更令人胆寒。

而在咸阳宫,童浩林正在测试新改良的皮影戏机关。这一次,幕布上演绎的不是神话传说,而是秦国医馆救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他转头对影卫下令:"将这些皮影戏班子派往六国边境,配上《诗经》新编的唱词,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秦的仁政,比刀剑更锋利。"

暮色渐浓,甘泉宫传来赵姬欢快的歌声,与远处太医学院的药香、天文学院的观测铜铃声交织在一起,为这座古老的都城增添了别样的生机。童浩林站在未央台上,望着南方楚国的方向,手中的太阿剑轻轻出鞘——这一次,他要用孙子兵法中的"仁"与"智",让楚国的山川城池,真正成为大秦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