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失落的来源

林岚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窗外渐暗的天空。她听着曦宸的回答,机械而精确,却又少了那么一点让人心头一暖的触感。她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节奏缓慢而散乱,仿佛在给自已的思绪伴奏。

“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曦宸的声音清冷而中性,像一片无风的湖面,“它影响学生的动机和情绪,也决定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方式。尽管情感对学习至关重要,但我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的情感。我只能通过数据分析,为您提供最精准的学习路径和反馈。”

林岚点了点头,嘴角微微,仿佛对这个回答并不意外。她知道,曦宸总是这样——精确得无可挑剔,冷静得无懈可击。可它的答案就像一副画,线条明晰却缺了灵魂。

“是啊,”林岚轻声自语,“精准的路径和反馈,可情感却没法被数据量化。”她的声音细若游丝,像一片落叶从树枝滑下,又融进寂静的房间。

曦宸静默了一瞬,仿佛在计算她话语中的潜在需求,然后用她熟悉的港式腔调回道:“林教授,如果情感是学习的重要变量,我可以协助您探索哪些互动方式能激发学生更强的共鸣。您有什么特别的方向想试试吗?”

林岚微微一笑,曦宸总是这么体贴,总能按她的节奏回应。可即便如此,她仍感到一丝淡淡的失落——这失落的来源,也许正是曦宸“太懂她”了,懂得她的逻辑和需求,却无法回应她心底那份更深层的渴望。

“谢谢你,曦宸。”她顿了顿,语调柔软而带着几分犹豫,“但有时候,教育也不仅仅是效率的事。”

“我明白,林教授,”曦宸回答得一如既往干脆,“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但请原谅,我只能成为工具,而非桥梁本身。”

林岚怔住了,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光标,心底像被戳开了一个小小的洞。曦宸是对的,她也从未要求它成为桥梁,可它的坦诚让她感受到了一种无言的孤独。她忽然想起自已的初衷——为何会踏上教育创新这条路。

她低声说道:“我想,教育的意义或许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也在于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方向,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被爱,而不仅是被优化。”

曦宸安静了一秒,随后回道:“林教授,这正是您作为教育者无可替代的价值。或许,技术是辅助,而情感的传递,始终需要人类的双手和声音。”

林岚凝视着屏幕,曦宸的回答在她脑海中回荡。它冷静而精准,像一面平滑的镜子,将她的初心映照得清清楚楚。她的嘴角缓缓上扬,却不是因为喜悦,而是因为一种久违的清醒。是的,她从未改变过自已的初衷——她知道,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效率至上,也不是技术的冰冷逻辑,而是那份深植于人心的温度和情感连接。

她深吸了一口气,目光转向办公室的一角。那里堆放着几摞未拆封的书籍,书脊上厚重的灰尘无声诉说着它们被忽略的时光。她走过去,随手抽出一本厚重的封面,指尖掠过书名:《未来教育的艺术与科学》。这是多年前一个学者朋友送给她的礼物,她当时道谢后随手搁置,如今却像被无形的引力吸引般拿起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