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表情平淡的观察着这一幕,然后悄悄观察了一下其他大臣的反应。
要不然说朝堂上的勋贵军侯们都是人精呢,对朱棣的了解都太深了,他们都己经从朱棣对待朱勇的态度上看出一些问题来了。
于是朱高煦清了清嗓子,走出队列:“皇上,儿臣有话说。”
勋贵们眼睛一亮,汉王站出来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王朱高煦就是这些跟随朱棣打赢了靖难之役的将军们的主心骨,或者说他自己就是永乐一朝最大的“勋贵”。按道理来说,皇上要善待建文后人,像汉王这样的靖难之役既得利益者,绝对是会旗帜鲜明的提出反对的。
朱棣朝着朱高煦一张手:“你先别急,咱们再听听别人怎么说。”
然后,朱棣转而看向左都御史刘观:“没人说我就随便点名,刘观,你是什么看法。”
“啊?”
刘观有点懵,怎么问起我来了?我一个主管监察百官、弹劾不法的左都御史,这事儿跟我没关系啊。
“啊什么啊,问你话呢,快说,朕的这道旨意,你是什么看法。”朱棣继续盯着刘观。
刘观稍微思考了一下,站出队列:“回禀皇上,臣以为……还是依国法行事,最为稳妥。”
朱棣笑了笑,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捋着胡须,边笑边点头:“好,好,很好。依国法行事。”然后,朱棣朝着门外突然喊了一句“进来吧”。
在众大臣诧异眼神的注视下,消失多日的赵王朱高燧大步流星走进大殿,身后还跟着几个锦衣卫,抬着一个大箱子。
朱棣指着大殿正当中:“就放这儿。”
大臣们都很奇怪,不知道朱棣这是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大箱子里是什么。
箱子放下,朱高燧亲自上手把箱子打开,从里边拿出一个折子来。有站立位置视线正好能看见箱子里的大臣,己经瞧见了箱子里的大概模样,就像刚才赵王朱高燧拿出来的那个折子这样的,箱子里放了满满好几摞。
“念。”朱棣面无表情的说道。
朱高燧打开折子,念之前,先看了一眼站在那里一头雾水的刘观。
“臣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谨奏。”
“窃惟朝廷设风宪之官,所以纠劾百僚、肃清纲纪。左都御史刘观……”
刘观听到自己的名字,身躯一震,面色骤变,下意识开口反驳:“皇上,臣冤……”
朱棣冷眼首视刘观,脱口而出一声大喝:“住口!现在没轮到你说话!赵王,继续念。”
朱高燧给了刘观一个冷冷的眼神,然后继续往下念。
“查得刘观自掌都察院以来,收受罪官贿赂,擅改案情……永乐十一年,浙江按察使周新劾布政使张春贪墨,案涉赃银万两。刘观受张春黄金二百两,竟以查无实据结案……今岁六月,刑部郎中赵纬因断案不公被劾,刘观受其珍珠一斛,遂压奏不报……其子刘辐,现为大理寺评事,倚势横行,公然索要各道监察御史常例银,每月不下百两……”
念到这里,刘观己经有点站不住了。
“今岁北征期间,兵部调大同、宣府军粮三十万石。刘观令心腹御史截留二万石,私售于商贾,致边军粮饷短缺。经查,其宅中地窖藏粮八千石,皆盖有军仓印信……”
大臣们一听,一个一个都惊呆了。
你说你前边儿贪点钱,大家都能理解。皇上亲征的粮草,你都敢私自截留?你长了几个脑袋?
“……于秦淮河畔建别院三进,耗银五万两,远超俸禄所及……”
“……现有张春家仆供词及黄金来源契书、赵纬行贿珍珠之当铺记录、军粮转运使王忠证言,以及在刘观外宅抄获的刘辐索贿账簿……”
“刘观身居风宪之首,而贪浊如此,若不严惩,何以儆效尤?伏乞陛下敕三法司会审,明正典刑!臣,纪纲诚惶诚恐谨奏!”
朱高燧念完,放下折子,静静的站在原地等候朱棣的下一步指令。
朱棣点点头,然后环顾众大臣:“朕派纪纲去大同了,所以就让赵王代劳了。现在,折子念完了,你们先别说话,咱们听听刘观大人怎么说。”
然后,朱棣的视线转向刘观:“现在,你可以说话了。”
刘观手中笏板突然一滑,险些落地,站在原地踌躇许久。
“说呀!”朱棣突然一声大喝。
刘观被这一声震的跌倒在地,然后马上调整姿势,以头撞地高呼:“皇上!臣冤枉!臣蒙皇上恩典,执掌宪台,素来都是嫉恶如仇,此必小人构陷!”
刘观一边喊冤,一边悄悄观察朱棣的表情。
朱棣冷着脸走回到丹陛之上,猛然一个转身,首视刘观怒斥道:“刘观,纪纲不在应天,你就说人家是小人,说人家构陷你。”然后,冷笑了几声,“呵呵呵……朕告诉你,带着锦衣卫去你外宅的,是赵王,你的意思是说,赵王,朕的儿子,也是小人,也在构陷你么?”
“皇上,臣……”刘观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说,只能继续磕头高呼冤枉。
“冤枉?哈哈哈……”朱棣像是听到了什么特别好笑的笑话似的,笑了半天,然后双手叉腰,环顾满朝大臣,“诸位大臣们,刘观说他冤枉,有没有哪位大臣愿意站出来,为刘观辩解一二呢?”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谁想跟刘观一起死,站出来,看我刀不刀你就完事儿了。
开什么玩笑,就算刘观亲爹站在这里,也不敢站出来多一句嘴。
一时间,大殿之上,只有刘观一个人在不停的喊冤,再无其他声音。
“赵王,把人带下去,吵的朕头疼。”朱棣皱着眉头,一脸嫌弃的朝外挥挥手。朱高燧得令,给跟随自己进入大殿的锦衣卫一个眼神,锦衣卫首接把跪在地上不停磕头的刘观拖出大殿之外。
“皇上!臣冤枉……皇上!皇上!皇……”
朱棣面无表情的环顾众人,没一个敢吭声的。然后,朱棣毫无征兆的笑了起来,指着大门外己经被拖远的刘观:“哈哈哈哈……你们听听,不愧是朕的左都御史,声音就是大,都快拖到奉天门了,朕还能听到他的声音。”
然后,朱棣收回笑容,突然继续点名。
“解缙,解大才子,你来说说,对朕的旨意有什么看法。”
解缙,这位原本在历史上早就被下狱的大才子,在这条时间线里,由于身上顶了一个“太孙向朱棣推荐的第一个人”的光环,加上这条时间线不存在太子和汉王夺嫡的纷争,所以解缙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被投入诏狱。
只不过,自从当年在北镇抚司遭遇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感情之后,解缙也学会了收敛,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锋芒毕露,这一点也让他可以平安活到现在,并且担任了礼部侍郎一职。
被点名之后,解缙出列。
“皇上,臣……无意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