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星火初燃圳城时

一、意外馈赠点燃创业火种

1988年7月18日,杭城的暑气愈发灼人。丁磊握着童浩林赠送的移动无线电话,手指反复着锃亮的机身。这台在当时价值连城的通讯设备,此刻安静地躺在他堆满代码书的书桌上,黑色外壳倒映着少年既兴奋又忐忑的面容。三天前收到的50万汇款单被夹在《计算机世界》杂志里,汇款人一栏写着"童氏星唐投资",附言只有简短的西个字:"放手去做"。

"小磊,吃饭了!"母亲的喊声从楼下传来。丁磊慌忙将电话塞进抽屉,却在合上的瞬间瞥见通讯录里新增的联系人——"童浩林(杭城)"。他想起那天在图书馆门口,那个西装革履的少年将电话塞进他掌心时说的话:"技术不该困在实验室里,等你做出东西,记得第一个打给我。"

深夜,当父母房间的灯熄灭后,丁磊蹑手蹑脚打开台灯。他摊开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二手笔记本,用铅笔郑重写下:"公司注册计划书"。窗外的蝉鸣此起彼伏,他的笔尖却从未如此流畅,从公司名称到业务方向,从人员架构到资金分配,每个细节都倾注着少年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二、隐秘的注资与悄然布局

童浩林在深圳大学附近的临时办公室里,通过越洋电话与小舅舅讨论东南亚市场的布局。挂断电话后,他调出丁磊的资料档案——这份由星盛金融情报部门整理的文件,详细记录着少年的家庭背景、获奖经历,甚至连他在杭城图书馆借阅的书单都赫然在列。

"浩林,财务部门问那50万的用途。"王丽娜抱着文件推门而入,"毕竟这笔钱走的是天使投资通道,但没有任何书面协议......"

童浩林合上档案夹,目光投向窗外正在建设中的高楼:"告诉财务,这是给未来的投资。"他想起初见丁磊时,少年护着编程书的模样,"当年我们创业时,不也渴望有人愿意赌一把?"

此时,远在杭城的丁磊正站在工商局门口。攥着50万验资证明的手心满是汗水,抬头望着"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几个大字,深吸一口气推开了玻璃门。当工作人员将"深圳市科通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交到他手中时,少年的眼眶突然发热——这个承载着无数个深夜构想的名字,终于从纸面走向了现实。

三、特区的暗流与机遇碰撞

深圳的盛夏热浪滚滚,童浩林与苏婉婷在姑姑的南山地产项目里选址。玻璃幕墙外,推土机的轰鸣声与钢筋碰撞声交织成特区建设的进行曲。"浩林,南洋食品集团想入股苏记在深圳的分厂。"苏婉婷翻看着传真,"但他们提出的条件......"

"想用技术换股权?"童浩林接过文件,目光扫过条款,"告诉伯父,接受合作,但要附加排他协议。"他指着窗外正在崛起的电子大厦,"未来的竞争不仅是资本,更是技术壁垒。"

话音未落,移动电话突然响起。丁磊略带紧张的声音从听筒传来:"童哥,我......我注册好公司了!"背景音里传来键盘敲击声,"现在在倒腾电脑配件,己经有了第一批订单!"

童浩林露出欣慰的笑容:"别急着赚快钱,去华强北看看。"他压低声音,"我听说有批走私的摩托罗拉BP机,你想办法拿下代理权。记住,信息差就是黄金。"

西、少年创业者的初次交锋

一周后,丁磊在华强北的档口前驻足。霓虹灯下,各种电子产品琳琅满目,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他攥着童浩林提供的联系人名单,走进一家不起眼的商铺。半小时后,当他走出店门时,口袋里己经装着BP机的区域代理权协议。

"小老板,这是要发财啊!"隔壁五金店的老板打趣道。丁磊腼腆地笑了笑,转身拨通了童浩林的电话。此时的童浩林正在星唐投资的临时办公室主持会议,大屏幕上显示着深圳电子市场的调研报告。

"童哥,代理权拿到了,但资金周转......"丁磊的声音有些犹豫。

"明天会有笔钱到账。"童浩林示意张伟调出财务系统,"记住,这次不是借款。"他顿了顿,"科通科技的20%股权,我要了。"

电话那头陷入短暂的沉默。就在众人以为丁磊会拒绝时,少年坚定的声音传来:"成交!但我希望......未来能用技术赎回股权。"

五、命运交织的时代序章

1988年的深圳,每天都上演着奇迹与冒险。童浩林带着星唐、星盛团队在商海纵横捭阖,苏婉婷协助父亲拓展食品版图,而丁磊的科通科技则像一颗破土而出的幼苗,在电子市场的缝隙中顽强生长。

深夜的科通办公室里,丁磊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代码,突然想起童浩林送他电话时说的另一句话:"通讯技术会改变世界,而你,或许就是那个按下启动键的人。"少年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窗外的霓虹映照在他专注的侧脸上,仿佛预示着一个即将被改写的时代。

与此同时,童浩林站在南山之巅俯瞰深圳夜景。这座城市的灯火如同繁星坠落人间,与钱塘江的夜景截然不同,却同样令人心潮澎湃。他知道,丁磊只是开始——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特区,还有无数怀揣梦想的少年,正等待着被点燃。而他要做的,不仅是成为商业巨擘,更要成为那个传递火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