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银屏深处的千年密码

1985年7月1日,阿深市的蝉鸣穿透纱窗,在沈家书房里织成一片燥热的网。沈知意推开虚掩的房门,指尖触到odore 64冰凉的外壳时,突然想起三天前马华腾偷偷塞给她的那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破解古籍扫描件乱码的指令。

屏幕亮起的瞬间,她调出从省图书馆拷贝的电子档案。泛黄的族谱扫描件在蓝光下徐徐展开,"沈氏宗谱·武周卷"几个篆字让她心跳加速。大伯爷上周在电话里的话犹在耳畔:"阿意,沈家祠堂最深处的檀木匣里,锁着能改写家族历史的秘密......"

鼠标箭头在页面上快速滑动,突然停在某段模糊的记载前。沈知意眯起眼睛,将局部放大三倍:"唐长安二年,武氏女眷沈氏,赐姓封诰,隐于......"字迹被水渍晕染,后半句难以辨认。她立刻打开笔记软件,飞速录入关键词,又调出地图软件标注唐代长安城的方位。

"姐!"沈舒的喊声惊得她差点碰掉软盘,"奶奶说今晚吃荷叶叫花鸡!"小女孩探进半个脑袋,马尾辫上还沾着蒲公英绒毛,"你又在看老古董啊?"

沈知意笑着摇头,将文档最小化:"帮我个忙?去爷爷书房把《新唐书》第三卷拿来,要线装本。"看着妹妹蹦跳着离开的背影,她的思绪却飘回今早收到的特快专递——来自京城的大伯寄来的加密信件,封口火漆印着古朴的朱雀纹。

翻开厚重的古籍,泛黄的纸页间突然滑落一张照片。黑白影像里,青年时期的大伯爷身着元帅制服,站在一座飞檐斗拱的建筑前,背后匾额隐约可见"武氏宗祠"西字。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1956年,岐山考察记。"

键盘敲击声与窗外的蝉鸣此起彼伏。沈知意将照片扫描进电脑,用图像编辑软件增强对比度,匾额上的字迹渐渐清晰。就在这时,书房门再次被推开,这次是沈宁。小妹抱着一摞旧报纸,眼睛亮晶晶的:"我在阁楼找到的!1937年的《阿深日报》,上面有沈家祖宅奠基的报道!"

报纸脆裂的声响中,沈知意的目光被角落的一行小字吸引:"沈氏宅邸依唐代宗祠规制建造,暗藏......"她突然想起父亲说过,沈家别墅的地下室有扇铜锁门,钥匙自爷爷去世后就不知所踪。

"你们在做什么?"苏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手中端着酸梅汤。看到满桌古籍和电脑屏幕上交错的资料,她的珍珠耳钉微微颤动,"这和你大伯寄来的信有关?"

沈知意将族谱扫描件调出来,放大那段关键记载:"妈,您知道沈家曾和武氏皇族有关联吗?大伯爷当年在岐山......"

话音未落,楼下传来汽车鸣笛声。沈志远西装笔挺地走进书房,手中握着长途电话的记录单:"京城来消息了,你大伯说让我们近期去趟祠堂。还有......"他看向电脑屏幕,眼神中闪过复杂的情绪,"你堂哥堂姐主动申请加入这个研究项目,他们在大学学的考古和计算机,或许能帮上忙。"

夜幕降临时,沈知意仍守在电脑前。她将所有线索整理成时间轴,突然发现一个惊人的巧合——沈家历代族长的生辰,竟都与武则天的重要生平节点重合。更诡异的是,阿深沈家祖宅的方位,恰好与长安武氏宗祠呈南北呼应之势。

"姐!快来看!"沈宁举着放大镜冲进来,"我在报纸夹缝里发现了密文!"泛黄的纸页上,看似随意的墨点排列成八卦图案。沈知意立刻想起马华腾教她的二进制编码,将图案转化为数字后,竟得出一组坐标。

地图软件在屏幕上展开,光标锁定在秦岭山脉深处。沈知意盯着跳动的红点,耳边仿佛响起大伯爷的声音:"有些秘密,到了该重见天日的时候了。"她不知道等待沈家的,是千年荣耀的传承,还是暗藏危机的谜题,但此刻键盘上跃动的指尖,早己按下了追寻真相的回车键。

窗外的月光爬上键盘,在族谱扫描件的武则天画像上投下斑驳阴影。沈知意轻轻抚摸屏幕,突然发现画像袖口处隐约有个"S"形纹样——竟与沈家企业的logo如出一辙。这个发现让她浑身发冷,又涌起难以抑制的兴奋。

当沈舒抱着枕头来催她睡觉时,书房的打印机正在嗡嗡作响,吐出一长串用计算机破解的密文。沈知意将最后一张纸收好,望向窗外灯火通明的阿深市。她知道,这场始于电子屏幕的探秘,终将揭开沈家尘封千年的血脉传奇,而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秘密,正随着0和1的流转,渐渐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