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浪潮与暗流的对话

1960年7月6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树荫下蝉鸣阵阵。沈知意身着素色旗袍,踩着碎石小径走进留学生宿舍区。斑驳的阳光透过椰树叶落在她肩头,远处90多层的星宁集团大厦首插云霄,玻璃幕墙折射出冷冽的光,与这片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形成鲜明对比。

"沈市长!"几个中国留学生远远看见她,立刻围拢过来。为首的男生抱着一摞书籍,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激动:"您上次捐赠的半导体实验设备,让我们解开了好几个技术难题!"

沈知意笑着点头,目光扫过他们年轻的面庞:"听说你们最近在研究无线电通讯的加密技术?"她压低声音,"若是遇到瓶颈,随时可以来星宁集团实验室。"

谈话间,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生突然开口:"沈市长,我们收到国内来信,说现在管控更严了......真的不能和外界有任何往来吗?"

空气瞬间凝固。沈知意望向天边翻滚的云层,想起昨夜沈宁破译的密电——国内某部门正起草文件,拟进一步收紧涉外学术交流。她轻抚旗袍上的盘扣,斟酌着措辞:"历史的车轮不会倒退。"她指着远处的高楼,"你们看这些大厦,三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滩涂。封闭或许能规避风险,但也会错失机遇。"

当天下午,沈知意召集了一场特殊的座谈会。二十余名来自国内的留学生、学者围坐在星宁集团的会议室,老式吊扇搅动着闷热的空气。她将一份份技术资料推到众人面前:"这是沈氏电子最新研发的晶体管图纸,还有岛国汽车工业的核心数据。"她目光如炬,"知识无国界,科技更不该被高墙阻隔。"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次日清晨,沈知意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封匿名信。泛黄的信纸上字迹潦草:"沈知意,莫要多管闲事!那些留学生,最好少碰'资产阶级'的东西!"她将信纸凑近台灯,在褶皱处发现了淡淡的A国香烟味道——这分明是有人借国内政策之名,行破坏之实。

"启动'灯塔计划'。"她对着无线电下令。三日后,新加坡《海峡时报》刊登了一篇署名"中国留学生联谊会"的文章,文中用详实的数据对比了国内外工业发展差距,并呼吁"以开放之心拥抱世界"。文章末尾,印着二十三个留学生的亲笔签名。

这一举动立刻引发轩然大波。A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率先提出抗议,指责文章"煽动意识形态对立";而国内某些保守派势力,也通过秘密渠道施压,要求召回相关人员。沈知意却早有准备,她让沈宁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国际学者访问新加坡,实地考察沈氏集团与高校的合作项目。

当牛津大学的教授们走进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实验室,看到中国留学生正在操作沈氏研发的精密仪器时,无不惊叹。"这是跨时代的学术融合!"一位白发教授对着摄像机感慨,"为何要将这些年轻人禁锢在高墙之内?"

舆论的天平开始倾斜。沈知意抓住时机,在市政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大屏幕上,对比图展示着新加坡从渔村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以及沈氏集团对教育、科技的持续投入。"封闭带来的是落后,交流才能孕育希望。"她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遍全城,"看看这些高楼,它们不仅是钢筋水泥,更是开放包容的见证。"

深夜,沈知意独自站在90层的观景台。城市的灯火在脚下绵延,宛如银河倒悬。老式电报机突然发出规律的"滴滴"声,是国内联络员传来的密信。信中隐晦提到,高层己开始重新评估涉外政策,而那封匿名信的幕后黑手,似乎与A国情报机构有关。

她对着无线电轻声道:"告诉那些留学生,继续安心做研究。"望着远处海面上若隐若现的货轮,她握紧了拳头,"有些迷雾终将散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黑暗中点亮灯塔。"

海风掠过耳畔,带着咸涩的气息。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沈知意明白,她不仅要守护商业帝国的荣耀,更要为那些渴望进步的灵魂,开辟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而那些关于封闭与开放的争论,终将在历史的浪潮中,迎来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