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宫闱闲话叹遗才 史海钩沉思兴亡

咸阳宫西隅的慈寿宫在暮色中笼罩着一层鎏金光晕,童浩林穿过种满昆仑雪菊的回廊,远处传来芈月太后与女官们抚琴唱和的声音。青铜兽首香炉中飘出的龙涎香混着雪菊的清甜,在雕花槅扇间萦绕。

"政儿来了?"芈月太后放下青铜箜篌,华发间的东珠步摇轻轻晃动。她身着玄色绣金翟纹长袍,虽己过杖朝之年,目光却依旧锐利如鹰。童浩林在软垫上跪坐,望着案头摆放的楚国漆器——那是三年前征服楚国时,特意命人从郢都宫室寻来的旧物。

"祖母可还记得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童浩林接过女官奉上的温酒,琥珀色的酒液在夜光杯中泛起涟漪,"前些日子翻阅典籍,看到他投江殉国的记载,实在令人惋惜。"

芈月太后的手指轻轻叩击着几案,发出清越的声响:"哀家岂会不知?当年秦惠文王在位时,张仪使楚,那屈原便力劝怀王不可亲秦。"她望向窗外渐渐暗沉的天空,思绪仿佛回到了五十年前,"他写的《离骚》《天问》,字字泣血,句句忧国。若能为我大秦所用..."

童浩林将酒盏置于青玉托盘上,神色凝重:"据史料记载,屈原有治国安邦之能,更兼心怀天下。他主张明法度、举贤能、联齐抗秦,若楚国君主能采纳其策,或许战国格局又是另一番模样。"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上面誊抄着《离骚》片段,"可惜楚国贵族排挤贤良,朝堂腐败成风,终让这等大才报国无门。"

芈月太后微微颔首,苍老的面容上浮现出一丝怅惘:"楚国之败,败在人心涣散。屈原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困于旧贵族的掣肘。当年怀王若能像惠文王重用商鞅那般重用屈原,楚国粮仓里的陈米也不至于烂在陶瓮中。"她的声音陡然变冷,"就像如今那些妄图复辟的六国余孽,看不清天下大势,终将被历史碾碎。"

童浩林起身走到绘有《华夏舆图》的壁画前,指尖划过楚国旧地:"孙儿己在原楚国设立郢都大学,将《楚辞》纳入必修典籍。不仅要研习屈原的文采,更要让学子们明白——忠君爱国,需以明辨是非为根基;治国理政,当以顺应时势为要旨。"

"做得好。"芈月太后露出欣慰的笑容,唤来侍女捧出一个檀木匣,"这是哀家珍藏多年的楚国编钟拓片,你拿去,也算给郢都大学添件治学之物。"她着匣盖上的饕餮纹,语气转为感慨,"想当年,屈原在汨罗江畔行吟,披发行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却不知自己的一腔赤诚,最终只换来江水呜咽。"

童浩林接过木匣,突然想起近日收到的岭南奏报:当地学子自发组织诗会,诵读《楚辞》纪念屈原。他将此事告知芈月太后,老太后眼中闪过惊喜:"好!好!这便是文化的力量。当年屈原投江,是为了坚守心中正道;如今大秦传承他的诗篇,便是让这份正道长存于世。"

暮色渐浓,慈寿宫的宫灯次第亮起。童浩林扶着芈月太后走向露台,远处咸阳城的万家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祖母,孙儿定会让大秦成为屈原理想中的国度。"他望着璀璨灯火,声音坚定,"明法度以正纲纪,举贤能以安天下,让西海子民皆能得遇明主,再无忠良蒙冤之憾。"

芈月太后轻轻拍着孙儿的手,眼角泛起泪光。五十年前,她看着秦国在动荡中崛起;五十年后,她的孙儿正将这个国家推向前所未有的盛世。而那个在历史长河中抱石投江的身影,此刻仿佛化作了一盏明灯,照亮着大秦前行的道路,也照亮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