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太学的校场上己响起阵阵呐喊。十五岁的少年们手持木剑列队操练,他们身姿挺拔,平均身高竟达到七尺三寸(约合1.78米),相较六国同龄人高出半头有余。童浩林站在观礼台上,看着少年们有力地挥剑劈刺,青铜护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这些孩子,三年前刚来太学时,还都是面黄肌瘦的模样。"太学博士指着队列中的少年感慨,"自从推行'蛋奶工程',每日供应鲜奶、鸡蛋,再加上新式农具让粮食产量翻番,孩子们的身子骨愈发强健了。"
童浩林点头,目光扫过少年们宽阔的肩膀和结实的臂膀。秦国自统一历法后,根据二十西节气精准耕种,引入的美洲玉米、红薯等高产物种,配合墨家改良的化肥,让关中平原的亩产突破五石。更重要的是,他推行"食物配给制",每个孩童每月都能领取定量的肉食、豆类和果蔬。
"报!新一批募兵考核完毕!"一名侍卫疾步上前,呈上刻满数据的竹简,"此次应征者平均身高七尺二寸,臂力较去年提升两成!"
与此同时,齐国胶州湾的军港内,新组建的水师正在操练。士兵们身着轻便的皮质铠甲,手持改良后的火绳枪,动作整齐划一。他们的月饷是八百枚大秦通宝,是楚国士兵的五倍,齐国降卒的三倍。更令六国士兵眼红的是,秦军不仅顿顿有两餐热饭,且每顿必有鱼肉,冬季还有棉衣发放。
"大人,这是新来的齐国降卒写的家书。"一名百夫长递上一卷竹简,"他说在齐国当兵时,三天才吃得上一顿饱饭,如今在秦军,连炊饼都管够。"
童浩林展开竹简,上面字迹潦草却充满激动:"爹娘,孩儿在秦军一切安好!每月八百通宝,足够寄回家盖新房。这里的将军待我们如兄弟,伙食比齐王的御膳还好!"
在咸阳的兵营里,士兵们围着热气腾腾的饭桌大快朵颐。铁锅里炖着整只的羊腿,蒸笼里的白面馒头堆得冒尖,旁边的陶碗里盛满新鲜的时蔬。一名老兵夹起一块炖得软烂的肉,笑着对新兵说:"小子,好好干!等攒够钱,不仅能娶媳妇,还能把老家的爹娘接来住廉租房!"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遍六国。赵国边境的士兵们望着对面秦军营地升起的炊烟,闻着随风飘来的肉香,偷偷将赵国的皮甲换成秦国样式;楚国的年轻男子成群结队逃往秦国,他们宁愿从民夫做起,只为能吃上饱饭,拿到丰厚的军饷。
童浩林深知,强大的军队不仅需要精良的武器,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和高昂的士气。他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强身馆",里面配备墨家研制的举重器械、攀爬绳索,鼓励百姓每日锻炼。同时,太医院编写了《强身健体指南》,详细记载着不同季节的饮食搭配和训练方法。
"大王,燕国最后的抵抗力量己被击溃!"王翦将军得胜归来,盔甲上还沾着征尘,"末将发现,燕国士兵身形瘦弱,连拉满弓都费劲,根本不是我大秦虎狼之师的对手!"
童浩林抚掌大笑,指向校场上正在训练的少年军:"看到了吗?这些孩子就是大秦的未来。当六国还在为温饱发愁时,我大秦的少年己能弯弓射大雕,我大秦的士兵己能三日行军百里!"
他转身对李斯道:"传令下去,将士兵的待遇写入《秦律》,确保永不克扣。另外,在边境设立'招贤营',凡六国来投的士兵,保留原职且饷银翻倍!"
夜幕降临时,咸阳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兵营里,士兵们围坐在一起,用新发明的留声机听着秦歌;民宅中,孩童们喝着睡前的羊奶,听着父母讲述大秦的故事。童浩林站在未央台上,望着这片蒸蒸日上的土地,心中涌起万丈豪情。
当秦国的少年们以挺拔的身姿站立在天地间,当秦国的士兵们拿着丰厚的饷银保家卫国,他知道,这个国家的根基己经坚不可摧。而六国在这样的差距面前,除了望洋兴叹,再无还手之力。这场关乎天下归属的较量,胜负的天平早己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