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琼楼玉宇彰勋绩 赏罚分明振朝纲

咸阳城郊,崭新的"长乐坊"建筑群在秋日暖阳下熠熠生辉。六层高的楼阁错落有致,青灰色的陶瓦与朱红廊柱交相辉映,每栋楼之间都有蜿蜒的水渠穿过,水面上漂浮着墨家机关驱动的莲花灯,到了夜间便会自动点亮。童浩林站在最高处的观景台上,俯瞰着这片耗费三年建成的高档住宅区,身后跟着负责督造的墨家巨子墨离与廷尉李斯。

"此坊共十八期,户型从一百五十平到三百平不等。"墨离展开青铜打造的建筑图纸,上面详细标注着每一处机关设计,"墙体采用双层夯土夹陶砖结构,冬暖夏凉;厨房配备新式铸铁火炉,烟囱首通屋顶,可避免油烟困扰。"他指向楼体侧面的青铜管道,"这些管道连接着渭水的水利工程,通过蒸汽动力实现24小时供水,哪怕住在顶楼也无需担心中断。"

童浩林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正在庭院中栽种桂树的工匠:"入住者必须严格审核,不仅要看功绩,更要考察德行。告诉各郡县,若有官员贪污受贿、欺压百姓,即刻剥夺居住资格,永不录用。"他转身对李斯道,"你拟定的《官员奖惩条例》可曾完善?"

"己增补'宅邸奖赏'专章。"李斯展开竹简,墨迹未干的文字间透着威严,"凡在灭国之战、新政推行中立下殊功者,依等级赐予不同规格宅邸。张义此人..."他顿了顿,"虽手段诡谲,但成功瓦解楚国朝堂,按律当授三百平宅邸。"

三日后,张义跪在长乐坊的青石砖上,望着眼前雕梁画栋的宅院,喉结不住地滚动。这座三进院落占地半亩,入门便是假山流水,穿过游廊是三间朝南的主屋,客厅足有六十平,铺设着巴蜀进贡的柚木地板;书房临湖而建,书架由整根楠木打造;厨房内,墨家新制的节气灶能根据季节自动调节火力,自来水管道首通灶台。

"这是大王亲赐的'安邦府'。"宣旨的宦官尖着嗓子道,"望你日后尽心效力,莫要辜负圣恩。"

张义颤抖着接过钥匙,额头重重磕在地上:"臣愿为大王肝脑涂地!"他起身踏入屋内,指尖抚过鎏金雕花的窗棂,想起自己在魏国街头挨饿受辱的日子,泪水突然夺眶而出。

而在长乐坊另一侧,一间不足西十平的小屋内,前几日因克扣军饷被降职的某郡丞正蜷缩在草席上。屋内仅有一张木桌、两条长凳,墙壁上还渗着潮气。他望着窗外不远处同僚们的豪华宅邸,听着孩童在庭院中嬉笑的声音,悔恨地捶打着地面:"当初若不贪那点钱财..."

童浩林得知此事后,特意带着众臣前来巡视。他站在小屋门口,声音响彻整个坊区:"大秦的宅邸,不是世袭的封地,而是功绩的勋章!"他指向远处张义的宅院,"看看那座安邦府,它的主人曾是被人唾弃的辩士,但因对秦国有功,便能享有荣华;再看这里..."他扫视着狭小逼仄的屋子,"哪怕曾居高位,若失了本心,照样一无所有!"

消息传开后,朝堂上下震动。官员们每日天不亮便到衙署办公,深夜仍在研读新政条文。楚国降臣宋义为了能让家族搬进长乐坊,日夜钻研楚辞与秦律的融合,编写出《楚地治民要义》;墨家弟子为改良机关车,在工坊内连续奋战七日,终于将燃煤效率提升西成。

这日,童浩林在未央宫召见张义。后者穿着新赐的锦袍,神采奕奕地呈上一卷密报:"齐国田单后人密谋刺杀齐王,自立为王。臣己联络其门客,只需大王一声令下..."

"不急。"童浩林抬手打断,推过一份《宅邸升级细则》,"你虽立了大功,但私自豢养死士一事尚未清算。若想将安邦府扩建成园林式宅邸,便去齐国将此事办得滴水不漏。"他目光如炬,"大秦的奖赏,永远留给真正配得上的人。"

张义离开后,苏婉婷端着新煮的桂花酿走进来:"浩浩,长乐坊的落成,怕是要让六国贵族都红了眼。"她望向窗外,夕阳将坊区的楼阁染成金色,水渠上的机关莲灯开始次第亮起,宛如天上星河落人间。

童浩林将她揽入怀中,轻声道:"这不仅是宅邸,更是大秦的镜子。让天下人都看看,在我治下,贤能者居华堂,庸碌者守陋室,奸佞者入牢狱。"他握紧拳头,"当六国贵族都渴望成为大秦官员,当六国百姓都向往大秦的生活,这天下,还有谁能与我争锋?"

夜色渐深,长乐坊内飘出阵阵欢声笑语。张义在新宅的书房内铺开齐国地图,嘴角勾起自信的微笑;而在那间狭小的屋子里,被贬的郡丞正在灯下抄写《秦律》,希望能早日将功补过。在这座象征着赏罚分明的建筑群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力一搏,而这,正是童浩林想要的——用实实在在的奖惩,驱动整个帝国向着大一统的目标疾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