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胡同深处的星光盟约

第十五章 胡同深处的星光盟约

2022年3月7日下午,京城胡同里的玉兰花苞在暖阳中微微舒展。星辰文媒公司门口的铜铃随着人流晃动,发出清脆声响。张大妈戴着老花镜,攥着烫金的租金合同,站在朱红大门前反复确认门牌——"星辰文媒"西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和记忆里斑驳的旧厂房模样全然不同。

"张大妈!您可算来了!"沈舒穿着改良版汉服小袄,像只欢快的喜鹊迎出来,发间的珍珠步摇随着动作轻晃,"诗涵姐在茶室等您呢,新到的明前龙井,就等着给您泡茶!"

穿过种满绿萝的连廊,茶室里檀香袅袅。沈诗涵起身将张大妈扶到主位,青瓷茶盏里,碧色茶汤正浮着几枚嫩芽。"大妈,这是今年头茬的狮峰龙井,您尝尝。"她执起紫砂壶,水流注入茶盏时泛起细密的白毫。

张大妈捧着茶盏,手却有些发颤:"丫头,这十年的租金...太多了。"她翻开烫金合同,数字后面一连串的零让她眼花,"当初说好了按市场价,你们硬是多给了三成,这让大妈心里不安呐!"

沈宁推了推眼镜,调出全息投影。光影流转间,昔日破旧的厂房化作如今充满科技感的西合院,工位上的员工们或是对着全息屏讨论方案,或是跟着非遗大师学习剪纸。"大妈,您看。"她指着画面里正在首播的年轻匠人,"这个做绢人的姑娘,以前在胡同里摆摊总被城管追,现在成了我们的签约艺人,首播间在线人数破百万。"

沈诗涵握住张大妈的手,触感粗糙却温暖:"没有您当年愿意把厂房租给我们,哪有现在的星辰文媒?"她调出财务报表,"您收的租金,我们专门设了'胡同振兴基金'。"画面切换到社区服务中心,老人们戴着智能手环排队体检,孩子们在VR教室里探索宇宙。

"这些都是用租金做的?"张大妈看着投影里熟悉的街坊邻居,眼眶渐渐泛红。她想起两年前,自家儿子生意失败欠下巨债,是沈诗涵悄悄帮忙还清;去年冬天,小孙子想上编程课,也是星辰文媒的员工免费辅导。

"不止这些。"沈舒突然掏出平板,"大妈您看!"屏幕上,一个名为"张大妈的厨房"的短视频账号正在首播,评论区满是"求老北京炸酱面秘方"的留言。"我们给您注册了账号,以后您教大家做驴打滚、豌豆黄,既能赚流量分成,还能把老手艺传下去!"

张大妈看着屏幕里自己的虚拟形象,穿着喜庆的红棉袄,戴着老花镜,正有模有样地揉面团,忍不住笑出声:"我这老太婆,还能当网红?"

"当然!"沈诗涵点开后台数据,"您的第一条视频播放量己经破五十万了。对了,"她变魔术般拿出个礼盒,"这是团队给您设计的专属IP周边,有搪瓷缸、帆布包,还有..."她神秘兮兮地打开最底层,"会说老北京话的智能音箱!"

茶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张大妈抚摸着印着自己卡通形象的搪瓷缸,突然想起丈夫临终前的嘱托:"这厂房是咱们一辈子的心血,要租,就租给靠谱的人。"此刻,看着眼前三个如同亲孙女般的姑娘,她知道自己没选错。

窗外传来孩童的嬉笑,沈诗涵走到窗边,只见胡同口的驿站前,几个快递小哥正围着共享电动车充电,车筐里放着印有"星辰护航"字样的保温箱。不远处,新修缮的社区图书馆外,老人们排着队领取免费的智能手环。

"大妈,您还记得去年冬天那场雪吗?"沈诗涵转身微笑,"那天驿站刚开业,您带着街坊们送来热乎的包子。"她调出监控录像,画面里,穿着军大衣的张大妈正把 steaming 的包子塞进快递小哥手里,"从那天起,我就发誓,星辰文媒不仅要做赚钱的公司,更要做有温度的企业。"

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洒进茶室,给众人披上一层金色光晕。张大妈小心翼翼地收好合同,从布兜里掏出个油纸包:"丫头们,尝尝大妈新做的艾窝窝。"她看着三个姑娘围过来,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是这样和姐妹们分享点心。

夜幕降临时,星辰文媒的巨型屏幕亮起。不同于往日的招聘信息,今天播放的是张大妈的美食教学视频。胡同里的居民们纷纷驻足观看,不时发出惊叹:"哟!这不是老张媳妇嘛!""瞧瞧这手艺,绝了!"

沈诗涵站在顶楼,望着屏幕上张大妈灿烂的笑容,手机突然震动。是沈宁发来的消息:"张大妈的账号签约了三家老字号食品品牌,预计年收益超百万。"她回复道:"把分成比例再提高两成,告诉大妈,这是她应得的。"

夜风拂过西合院的飞檐,带来阵阵玉兰花香。在这个普通的春日傍晚,星辰文媒用十年租金,不仅守护了一位老人的晚年,更在胡同深处播撒下温暖与希望的种子。而这些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让商业的光芒,也能照亮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