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星河照夜暖人间

2022年3月3日深夜,西合院的廊下灯笼在夜风里轻轻摇晃,沈诗涵斜倚在主卧飘窗的软垫上,膝头摆着超薄笔记本电脑。智能窗帘自动调节成半透光模式,将月光筛成细碎的银斑洒在红木地板上,远处胡同深处传来隐约的梆子声,为寂静的夜添了几分老北京韵味。

屏幕上,装修公司王总的邮件让她指尖微微停顿。"沈总,实在不好意思再次打扰您...年关的工资还没结清,工人们家里都等着用钱..."附件里是拖欠工资的明细清单,几十位老师傅的名字旁标注着几千到几万不等的数字,最末尾的备注栏里,甚至有"李师傅母亲住院急需手术费"这样的手写批注。

她调出银行转账界面,将686万的尾款金额改成800万,附言栏里添上"给师傅们买年货"。刚点击发送,设计团队负责人陈薇的消息又跳了出来:"沈总,我们工作室的AI设计系统研发遇到资金瓶颈,可能要延期交付下阶段方案..."

沈诗涵没有犹豫,首接将设计费从合同约定的500万提升到800万,额外附上语音留言:"先解决燃眉之急,系统慢慢打磨,好作品值得时间。"她知道,陈薇团队里有几位年轻设计师是从国外顶尖院校归来,这个AI系统一旦成功,将彻底革新古建筑数字化修复技术。

"姐,还没睡?"沈宁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穿着简约的真丝睡袍,手里端着两杯热牛奶,"我刚查了下财务流水,您这两笔超额转账..."

"先坐。"沈诗涵合上电脑,接过牛奶轻抿一口,"记得小时候爷爷带我们去工地看老宅翻修吗?那些老师傅用传统榫卯技术,没用一根钉子就把梁柱架得稳稳当当。"她望向窗外重新修缮的垂花门,月光勾勒出精致的雕花轮廓,"现在很多老手艺都快失传了,王总的公司是京城最后几家坚持古法修缮的,我们多帮衬些,说不定能留住这些珍贵的技艺。"

沈宁若有所思地点头,推了推眼镜:"设计团队那边,我听说他们在研发能自动还原古建筑色彩的AI算法?"

"没错。"沈诗涵眼中闪过光芒,"如果成功,我们的元宇宙文旅项目就能真实复刻圆明园的盛景。而且..."她压低声音,"陈薇团队里有个小伙子,正在研究用区块链技术给非遗手艺确权,这对我们的'胡同文化传承计划'是个绝佳助力。"

两人正说着,沈舒抱着毛绒玩偶蹦了进来:"你们在聊什么秘密?我刚刷到装修公司的王叔叔发朋友圈,说收到一笔'救命钱',还配了张工人师傅们吃火锅的照片!"她将手机递给姐姐们,照片里,满身尘土的工人们举着啤酒杯笑得灿烂,背景墙上贴着"谢谢沈总"的大红纸条。

沈诗涵看着照片,唇角不自觉上扬。突然,手机弹出一条新消息,是王总发来的语音,背景音里嘈杂却充满喜悦:"沈总!您这钱真是及时雨!李师傅母亲的手术费够了,大伙儿说明天就开工,一定把隔壁仓库改造成京城最漂亮的元宇宙体验馆!"

夜深了,沈舒打着哈欠回房,沈宁也带着电脑去处理跨国业务。沈诗涵重新打开电脑,调出星辰文媒的社会责任板块,在"传统工艺守护计划"下新建了子项目。她输入一段文字:"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濒危传统工艺企业,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采购服务,同时提供免费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持。"

点击保存时,系统自动关联出一串数据:装修公司的800万转账将首接帮助67个家庭度过难关,设计团队获得的资金能支撑3项核心技术研发,而这些,都将成为星辰文媒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

窗外,月光愈发清亮。沈诗涵走到露台,望着西合院错落的屋顶。不远处,改造中的仓库亮着零星的灯光,那是加班的工人在搭建钢架。她想起白天母亲说的话:"真正的商业智慧,是让利益像涟漪一样扩散出去。"此刻,她似乎触摸到了这句话的温度。

手机再次震动,是陈薇发来的设计草图。全息投影中,修复后的圆明园在虚拟世界里重现昔日辉煌,琉璃瓦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而建造这一切的,正是那些差点因资金短缺而解散的团队。沈诗涵微笑着批注:"辛苦了,这不仅是设计图,更是文明的重生。"

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星辰的光芒不仅照亮了西合院的飞檐,更温暖了那些在困境中坚守的匠心。而沈诗涵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当商业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承载着温度与责任,就能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