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激烈的交锋

终于,决定环保局局长人选的市委常委会召开了。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孙连城走进会议室时,能感觉到李达康和陈宇的目光中都带着各自的坚定与不容置疑。其他常委们也似乎察觉到了这场人事任命背后的暗流涌动,纷纷正襟危坐,等待着一场激烈交锋的开场。

会议由李达康主持,他神色严肃地扫视一圈后,率先开口:“今天召开常委会,主要议题就是讨论环保局局长的最终人选。前期选拔小组做了大量工作,经过层层筛选,现在有几位候选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织部长首先发言,他详细介绍了几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工作履历以及选拔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在他介绍完后,陈宇率先打破沉默:“我认为候选人之一的王强同志比较合适。他在多个部门工作过,协调能力出色,之前在处理一些跨部门环保项目时,展现出了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沟通技巧。环保工作涉及面广,需要这样一位能平衡各方利益的领导来牵头,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陈宇说完,目光有意无意地扫向孙连城。

孙连城心中一紧,但很快镇定下来。他微微一笑,说道:“陈市长提到的协调能力确实至关重要,王强同志在这方面也确实有一定优势。不过,我认为另一位候选人林晓同志同样不容忽视。林晓同志长期深耕环保领域,专业知识扎实,对京州市的环保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当前面临的环保挑战,不仅需要协调各方关系,更需要专业的引领,从技术层面和政策执行上确保环保工作的高质量推进。”

李达康微微点头,说道:“连城说得有道理,环保工作专业性强,专业能力确实是重要考量因素。但同时,执行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也不可或缺。”他顿了顿,看向众人,“我想问一下,对于林晓同志在过往工作中的改革创新举措,大家有什么了解?”

孙连城心中暗喜,这正是他提前准备好的内容。他立刻接过话茬:“达康书记,林晓同志在之前负责的几个环保项目中,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比如在污水处理项目上,他大胆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生物处理工艺,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还降低了成本。这种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我们京州市环保工作所急需的。”

这时,另一位常委提出了自己的疑虑:“虽然林晓同志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值得肯定,但据我了解,他在团队管理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环保局作为一个大部门,领导的管理能力也很关键啊。”

孙连城早料到会有这样的质疑,他从容回应:“这位常委同志的担忧有道理。但我们也要看到,林晓同志虽然团队管理经验相对欠缺,但他善于学习,在之前的工作中,通过参加各类管理培训课程,己经在团队协作和人员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且,我们可以为他配备经验丰富的副手,协助他做好管理工作。”

陈宇听后,皱了皱眉,说道:“配备副手固然可行,但毕竟局长是全局工作的核心,还是要尽可能全面发展。王强同志在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之前带领团队完成过多个大型项目,在人员调配和任务分配上都游刃有余。”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陷入了僵局。会议室里的气氛愈发紧张,其他常委们也都陷入了沉思,不知该如何表态。

孙连城深知,此时不能退缩,必须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争取更多支持。他深吸一口气,说道:“各位常委,我们选择环保局局长,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京州市的环保工作迈上新台阶。当前,京州市面临着严峻的环保形势,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需要专业且有创新精神的领导来把控。林晓同志的专业背景和创新思维,能够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环保难题。至于管理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支持来逐步完善。而从长远来看,他所具备的专业优势和创新潜力,将为京州市的环保事业带来更持久的动力。”

李达康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大家的意见都很有价值。我看这样,我们再深入讨论一下两位候选人在过往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对比分析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决策能力和应对措施,以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于是,常委会上围绕着王强和林晓过往工作中的具体项目,展开了更加细致深入的讨论。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决策都被拿出来反复剖析。孙连城全神贯注地参与讨论,不放过任何一个为林晓争取支持的机会。他深知,这场交锋的结果将首接决定林晓能否成功上位,也关系到他在京州市官场布局的重要一步,他必须全力以赴,为自己的“自己人”赢得这场关键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