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深入调研 探寻发展良策

常委会上关于京州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激烈讨论,让孙连城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为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平衡发展策略,他决定亲自带队展开深入调研,全面了解京州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实际状况。

孙连城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传统产业集中的区域。他带领由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企业。在一家大型钢铁厂,孙连城看到高耸的烟囱冒着浓烟,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在高温和噪音环境下忙碌工作。钢铁厂负责人一脸无奈地向孙连城诉苦:“孙副书记,我们现在日子太难了。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改造设备需要大量资金,产品价格却上不去,市场竞争激烈啊。”

孙连城一边认真倾听,一边仔细观察生产流程。他问道:“如果引入新技术,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你们觉得可行吗?”负责人苦笑着摇头:“孙副书记,不是我们不想改,资金从哪来?而且改了之后,工人安置也是个大问题。”

离开钢铁厂后,孙连城又来到一家纺织企业。这里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订单减少等问题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孙连城与企业管理层深入交流,探讨企业转型升级的可能性。一位管理人员说:“孙副书记,我们也想往高端纺织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但缺乏技术和人才啊。”

在对传统产业的调研过程中,孙连城深刻认识到这些企业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资金和政策问题,更涉及到技术、人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深层次矛盾。

结束了对传统产业的调研,孙连城马不停蹄地来到京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考察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在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研发的企业,孙连城看到年轻的科研人员们充满活力地忙碌着,各种先进的实验设备有序摆放。企业负责人兴奋地向孙连城介绍他们的研发成果:“孙副书记,我们研发的这款人工智能算法在图像识别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己经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然而,当孙连城询问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时,负责人也不禁叹了口气:“孙副书记,虽然我们技术有优势,但融资渠道还是比较单一,资金压力很大。而且园区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高端人才来了留不住啊。”

随后,孙连城又走访了几家新能源、生物医药企业,发现新兴产业虽然充满活力和潜力,但同样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流失、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经过数天的密集调研,孙连城回到办公室,将收集到的大量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他深知,京州市的产业发展不能简单地偏向传统产业或新兴产业,必须找到一个契合点,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

孙连城组织调研小组成员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在一次会议上,他神情严肃地说:“同志们,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自的优势与困境。我们的目标是制定一个既能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能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策略。大家都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位经信委的工作人员率先发言:“孙副书记,我认为可以设立专项引导基金,一方面支持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另一方面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流入,既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也能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位发改委的同志接着说:“对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我们可以搭建产业对接平台,促进两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比如,鼓励人工智能企业为传统制造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孙连城认真听取着大家的发言,不时点头。他知道,这些来自一线的建议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至关重要。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一份初步的京州市产业平衡发展规划草案逐渐成形,而孙连城也将带着这份草案,再次面对李达康和陈宇之间的分歧,为京州市的未来发展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