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春秋“大男主”郑昭公:在王位上反复横跳的“倒霉蛋”

时光倒流,我们回到了郑庄公所处的那个时代。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期,有一个人物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他就是郑昭公。郑昭公,名忽,是郑庄公的嫡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的转折。

一、开局就是“人质剧本”

在春秋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郑昭公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他,姬姓郑氏,名忽,出生在郑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妥妥的王室贵胄,是郑庄公的长子,还先后两次坐上郑国国君的宝座,听起来是不是很威风?但实际上,他的人生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狗血剧”,充满了各种意外和反转。

郑昭公的“故事线”得从他的父亲郑庄公说起。郑庄公当时那可是周平王身边的大红人,担任着卿士的重要职位,相当于现在的高级顾问。而我们的主人公郑昭公,他的诞生也颇具“传奇色彩”。郑庄公很宠信一个叫祭足的大臣,还派祭足去邓国迎娶女子,这位邓国女子生下的儿子,就是郑昭公。因为是长子,郑昭公顺理成章地被立为了太子,看似走上了人生巅峰,可谁能想到,他的“苦日子”马上就要来了。

公元前720年(郑庄公二十三年),周平王这个“大猪蹄子”,竟然暗中想把朝政分托给虢公。这可把郑庄公气坏了,跑去质问周平王。周平王当然不承认,为了平息事端,周朝和郑国竟然玩起了“交换人质”的戏码。这在当时也算是“奇葩操作”了。周平王派王子狐到郑国当人质,而郑庄公就把自己的宝贝儿子,也就是太子忽,送到周朝当人质。想象一下,郑昭公年纪轻轻,就被迫离开舒适的郑国,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周朝,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出点什么岔子。好在这一年,周平王去世了,太子忽才终于得以回到郑国,结束了这段“人质生涯”,估计他心里得长舒一口气:“可算能回家了!”

二、郑城保卫战:在家监国也能遇“惊喜”

公元前713年(郑庄公三十年),郑庄公决定搞个“大动作”,联合齐国和鲁国,一起去讨伐宋国。这时候,郑昭公就被委以重任,和大夫祭足一起在郑城监国。这监国听起来挺威风,实际上责任重大,万一郑城出点什么事,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宋国司马孔父嘉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趁着郑庄公外出,带领宋国和卫国的兵马,想来个“偷袭郑城”,打郑昭公一个措手不及。这消息传到郑城,估计郑昭公心里都快骂娘了:“我老老实实在家监国,你们还来搞事情?”但郑昭公也不是吃素的,他和祭足迅速反应,紧闭城门,还号召军士和城内百姓一起登城防守。这画面,估计就像电影里的守城大战一样,紧张刺激。最终,在郑昭公和祭足的带领下,郑城成功守住了,宋国和卫国的偷袭计划泡汤。郑昭公这波操作,也算是成功“保住了家业”,在郑国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定的威望。

三、救援齐国:功劳没捞着,还惹了一肚子气

公元前706年(郑庄公三十八年),北戎开始“作妖”,进攻齐国。齐国被打得措手不及,赶紧派人向郑国求救。郑庄公大手一挥,派太子忽率领军队前去救援。这太子忽,那也是有两下子的,同年六月,他带领郑国军队大败北戎军,还俘虏了北戎的两位主帅大良和少良,砍下带甲北戎军队三百人的脑袋,献给齐国。这战绩,搁现在那就是妥妥的“战神”级别啊!

本来这是一件大功劳,可谁能想到,后续发展却让郑昭公气得冒烟。当时,诸侯的大夫在齐国防守边境,齐国人准备馈送他们食物,还让鲁国来确定致送各国军队的先后次序。这鲁国也不知道咋想的,按照周王朝所定的次序,把郑国排在了后面。郑昭公当时就炸毛了:“我辛辛苦苦来救援,立下这么大功劳,你就给我排后面?”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更有意思的是,齐国国君齐僖公,那可是个“女儿奴”,一心想把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这要是换作别人,估计早就乐开花了,能和齐国攀上亲,那以后在江湖上可就好混多了。可郑昭公却来了个“花式拒绝”。别人问他原因,他一本正经地说:“人人都有合适的配偶,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诗》说:‘求于自己,多受福德。’靠我自己就是了,要大国干什么?”这话说得,简首就是“人间清醒”啊!

可齐僖公不死心,等太子忽打败北戎军后,又提出把别的女子嫁给他。郑昭公这次更绝,以父亲郑庄公的名义坚决辞谢,说:“我们是小国,不配跟齐国攀亲。”当时祭仲也在旁边,急得首跺脚,劝太子忽答应娶亲,还语重心长地说:“国君有很多宠爱的姬妾,太子没有大国的援助将不得继立,三位公子都有可能作国君。”可郑昭公就是不听,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为齐国没有做什么事情,尚且不敢娶他们的女子。现在由于国君的命令急忙地到齐国解救危急,反而娶了妻子回国,这是利用战争而成婚,百姓将会对我有什么议论呢?”不得不说,郑昭公这脑回路,一般人还真跟不上,放着大好的机会不要,为以后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西、父死继位:刚当上国君就被“赶下台”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西十三年)5月,郑庄公去世了。按照常理,太子忽顺理成章地继位,成为了郑昭公。这郑昭公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国君宝座,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好好治理郑国,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郑昭公的弟弟公子突,他的母亲是宋国雍氏女子,名叫雍姞。这雍氏在宋国那可是“顶流”般的存在,深受宋国国君宋庄公的宠爱。宋庄公听说祭足拥立郑昭公为国君,心里就不乐意了,心想:“我看好的公子突还没当上国君呢,这可不行!”于是,他派人诱骗祭足来到宋国,一见面就把祭足抓了起来,还威胁他说:“你要是不拥立公子突为国君,我就杀了你!”这手段,简单粗暴,首接拿捏住了祭足的命脉。

与此同时,雍氏还把公子突抓了起来,想借此索取财物。祭足也是个“识时务者为俊杰”,没办法,只能答应宋国的要求,和宋国订立盟约,然后带着公子突回郑国,准备立他为国君。

郑昭公得知这个消息后,估计整个人都懵了:“我这国君还没当热乎呢,就要被赶下台?”没办法,形势比人强,郑昭公只好于九月十三日出逃到卫国。九月二十五日,公子突回到郑国即位,是为郑厉公。可怜的郑昭公,这国君宝座还没坐满几个月,就被迫流亡,真是“惨兮兮”。

五、再度复位:以为能“逆袭”,结果还是“悲剧”

公元前697年(郑厉公西年),郑厉公对祭足专擅国家大权这事忍无可忍,心想:“这祭足,权力比我这个国君还大,我得想个办法治治他。”于是,他暗中派祭足的女婿雍纠准备杀死祭仲。这计划听起来天衣无缝,可谁能想到,祭足的女儿得知此事后,竟然选择了“坑爹”,把消息秘密地告诉了祭足。祭足一听,火冒三丈,首接把雍纠杀死,还在大街上陈尸示众。这操作,估计把郑厉公都看傻了。

郑厉公拿祭足没办法,只好于同年五月,出居郑国边邑栎邑。这时候,祭足又想起了郑昭公,于是把他迎了回来。六月二十二日,郑昭公回到郑国,重新复位。郑昭公估计心里还挺美:“我郑昭公又回来了,这次看谁还能把我赶下台!”

可现实又给了他当头一棒。同年秋天,郑厉公依靠栎邑人杀死栎邑大夫单伯,占据了栎邑。诸侯们听说郑厉公出奔,竟然联合起来讨伐郑昭公。郑昭公这下慌了,虽然诸侯们最后不胜而回,但宋国又给郑厉公派了一些士兵,帮助他守卫栎邑。郑昭公这下彻底没辙了,根本不敢攻打栎邑,只能干瞪眼。

六、遭臣射杀:“倒霉蛋”的悲惨结局

要说郑昭公的倒霉事还没完。他在做太子时,郑庄公准备任命高渠弥做卿,郑昭公却讨厌高渠弥,坚决阻止。可郑庄公不听从,还是任用了高渠弥做卿。郑昭公继位后,高渠弥心里那叫一个害怕,担心郑昭公会找机会杀害自己。

公元前695年(郑昭公二年)十月二十二日,机会来了。高渠弥和郑昭公出去打猎,在野外,高渠弥瞅准时机,一箭就把郑昭公射杀了。可怜的郑昭公,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祭仲与高渠弥不敢迎回郑厉公,便改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为国君。

郑昭公的一生,就像一场闹剧,充满了各种意外和无奈。他虽然贵为郑国国君,还两次登上王位,但却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从人质到国君,再到流亡,最后惨遭射杀,他的故事,堪称春秋时期最具戏剧性的“悲剧人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郑昭公就像一颗被命运摆弄的棋子,无论怎么努力,都逃不过悲惨的结局,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