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中央科技学院的清晨,阳光透过高分子玻璃窗,在“初级能量矩阵建模”的课堂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教室里坐满了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空气中弥漫着青春期特有的躁动与对知识的渴望。讲台上,头发花白的安德森教授正用全息投影仪演示着一个基础的三维能量场模型,讲解着矩阵节点的应力分布。
“……所以,在传统的三角稳定结构中,第三节点的能量导入角度必须严格控制在15.7度以内,否则就会导致整个矩阵的共振频率偏移,效率下降至少百分之十三。” 安德森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光学眼镜,语气带着惯有的严谨,“这是经过无数次验证的经典理论,也是我们今天要布置的小组作业的核心——优化这个基础模型,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尽可能提升能量传导效率。”
台下响起一阵低声的讨论。对于刚接触能量矩阵学的新生来说,这个作业不算简单,尤其是“优化”二字,意味着要在经典理论的框架内找到突破口。
坐在教室后排的林渊,眼神平静地看着投影上的模型。
在他的视网膜上,除了公开的投影画面,还有一层只有他能看到的淡蓝色数据流——那是“天穹”AI正在实时解析安德森教授的讲解,并同步调取他前世关于能量矩阵学的高阶研究资料。
“经典理论?” 林渊嘴角微不可察地勾起一丝弧度。
这个所谓的“15.7度铁律”,在他前世的研究中,早在十年前就被他通过引入“星骸能源”的微粒子共振特性所突破。他提出的“动态相位偏移理论”,首接将类似结构的能量传导效率提升了近一倍。
当然,现在还不是拿出那些超前理论的时候。
“好了,大家可以开始分组讨论了。” 安德森教授拍了拍手,“下节课,我希望看到你们的初步方案。”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拿出各自的终端,开始绘制模型、计算参数。
林渊的同桌是个戴着圆框眼镜、显得有些憨厚的男生,名叫张磊。他凑过来,一脸愁容:“林渊,你怎么看?这15.7度卡得太死了,感觉优化空间很小啊。”
林渊还没开口,前排一个身材高大、穿着学院精英班制服的男生就转过头,带着一丝不屑的笑容:“张磊,别白费力气了。这种基础模型,联邦科学院的大佬们都研究透了,我们新生能吃透理论就不错了,还想优化?”
这个男生叫赵峰,家里是开小型能源设备公司的,一向有些优越感,对林渊这种看起来没什么背景的普通学生,总是带着几分轻视。
张磊脸上有些尴尬,小声嘟囔:“试试嘛,万一呢……”
林渊看了赵峰一眼,没理会他的嘲讽,而是对张磊说:“别急,我们先看看基础模型的能量流路径。”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自己的终端。这是一款学院统一配发的基础型号,性能有限。但在“天穹”的加持下,终端的运行速度仿佛提升了数个档次。
林渊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立刻开始绘制模型,而是打开了一个最基础的三维建模软件,然后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敲击起来。他输入的不是传统的建模指令,而是一段经过“天穹”简化过的、基于未来算法的底层代码。
随着代码的输入,一个与安德森教授演示的几乎一模一样的三角能量矩阵模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流畅度出现在终端屏幕上。
“哇,林渊,你这建模速度也太快了吧?” 张磊惊讶地看着,“我还在调坐标轴呢!”
赵峰也忍不住瞥了一眼,心中有些意外,但嘴上依旧不饶人:“呵,建模快有什么用,关键是优化方案。别到时候弄出个华而不实的东西。”
林渊没有回应,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屏幕上的模型和脑海中“天穹”高速运算的数据流上。
“天穹,模拟能量导入,角度从15度开始,0.1度递增,实时计算共振频率偏移和能量损耗。” 他在心中下达指令。
“指令确认。模拟开始。”
“天穹”的运算速度远超这台基础终端的硬件限制,几乎在指令下达的瞬间,大量的计算结果就以信息流的形式反馈给林渊。
15度:偏移0.8%,损耗7.2%。
15.1度:偏移0.9%,损耗7.1%。
……
15.7度:偏移1.5%,损耗6.5%(经典理论临界值)。
15.8度:偏移1.8%,损耗6.7%(传统理论认为效率开始下降)。
……
“果然,传统计算方式在这里有一个思维定式。” 林渊看着数据,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传统理论认为,超过15.7度后,偏移量会呈线性增长,导致效率下降。但在“天穹”基于未来算法的模拟中,林渊发现,当角度超过16.2度时,偏移量的增长趋势出现了一个微小的拐点!
虽然从表面数据看,偏移量还在增加,但“天穹”解析出,在这个角度附近,能量流在矩阵内部会形成一种极其微弱的、类似于“涡旋”的结构,这种结构虽然会导致宏观上的偏移量增加,却能在微观层面减少能量粒子的逸散!
“有意思。” 林渊心中一动,“天穹,计算在16.2度导入角度下,加入微粒子约束脉冲的效果。”
“脉冲频率、强度参数?”
“用这个频率……强度设定为基准值的0.3%。” 林渊报出了一组在前世实验中验证过的、极其微妙的参数。
“模拟中……能量损耗降低至5.8%!共振频率偏移稳定在2.1%,但能量传导效率提升至92.3%!相较于15.7度时的85.2%,提升7.1%!”
7.1%!这个提升幅度,对于基础模型来说,己经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了!
而且,这个方案不需要对矩阵的基础结构进行任何颠覆性的改变,只需要在能量导入时加入一个极其微弱的约束脉冲即可。
林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没有继续深入,这个程度,对于一个新生的“优化方案”来说,己经足够惊艳,但又不至于惊世骇俗。
他抬起头,对目瞪口呆的张磊说:“张磊,我有个想法,你看这样行不行……”
他一边说,一边在终端上操作,将16.2度的导入角度和微粒子约束脉冲的概念,用一种相对“初级”的方式阐述出来,并绘制了一个简单的脉冲发生器附加装置示意图。
张磊越听越惊讶,眼睛瞪得越来越大:“林渊,你……你这思路也太跳了吧?居然想到从导入角度和脉冲干预入手!而且这计算……好像真的可行?”
他立刻拿起自己的终端,开始验证林渊提出的方案。虽然他的计算速度远不如“天穹”,但初步的模拟结果,己经显示出了效率提升的趋势。
“真的!林渊,你太厉害了!” 张磊兴奋地拍了拍林渊的肩膀,“照这个思路下去,我们的方案肯定能拿高分!”
前排的赵峰本来没在意,但听到张磊的惊呼声,又看到林渊终端上那个虽然简单但逻辑清晰的优化方案,以及张磊验证时越来越激动的表情,他的脸色不由得沉了下来。
一个不起眼的新生,居然能提出他都没想到的优化思路?
他冷哼一声,转过头去,加快了自己小组的讨论速度,心中却暗自较劲:不过是运气好罢了,看你下节课怎么出糗!
林渊对周围的反应毫不在意。他收起终端,目光投向窗外。
联邦中央科技学院的校园里,悬浮车在空中有序穿梭,远处的教学楼顶部,能量护盾发生器闪烁着淡淡的蓝光。
这只是一个开始。
“天穹,” 他在心中默念,“帮我整理一份关于‘初级能量矩阵优化’的完整报告,用符合新生水平,但又能体现创新性的方式呈现。另外,帮我查一下,学院最近有没有关于‘星骸能源’的公开讲座或者初级研究项目。”
“指令确认。报告整理中……‘星骸能源’相关公开信息检索中……发现一则通知:三天后,学院将举办‘星骸能源基础理论与勘探入门’公开讲座,由客座教授、联邦地质勘探局的李薇博士主讲。”
李薇博士?
林渊的眼神微微一凝。
这个名字,他记得!
前世,他正是在这场讲座上,第一次从李薇那里听到了关于“星骸-1”号能源矿脉的模糊信息,那是他踏入“星骸能源”研究领域的重要契机之一!
而这一世,他知道得更多。他知道“星骸-1”号矿脉中隐藏的不仅仅是常规的星骸能源,还有一块极其罕见的“星骸结晶”,那是启动某种古老星骸科技装置的关键!
“很好。” 林渊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初露锋芒,只是第一步。
属于他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他不仅要在课堂上崭露头角,更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一步步靠近那掌控未来的力量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