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千亿布局:产业宏图与血脉传承

2020年7月2日清晨,广州郊区的红土地在朝阳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数十台挖掘机整齐排列,引擎轰鸣声响彻云霄。童浩林站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身后是巨型电子屏,上面循环播放着"童氏新兴产业园区暨光刻机研发基地"的规划蓝图。他身着深色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唐代螭龙纹徽章,目光如炬地扫过台下云集的政要、企业家与科研专家。

"各位,"童浩林的声音通过环绕音响传遍全场,"今天,我们不仅是在奠基,更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国芯片产业,将从这里崛起!"话音未落,大屏幕切换成动态演示——占地万亩的园区内,光刻机研发中心、晶圆制造厂、封装测试基地等建筑鳞次栉比,地下还规划着全球最大的芯片级量子计算中心。

台下,工信部领导频频点头:"童氏集团这次投入1689亿,几乎相当于国家半导体产业基金的年度规模。"一旁的ASML驻中国代表脸色阴沉,攥着香槟杯的手指关节发白——这个荷兰光刻机巨头,终于意识到自己即将迎来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京城、沪上、湘城、西安的奠基仪式同步举行。北京中关村旁,童氏高端制造业产业园将主攻航空航天精密部件;上海临港新区,智能机器人研发基地己与特斯拉达成战略合作;湖南长沙,新能源电池材料实验室正在调试全球首条固态电池量产线;西安高新区,光子芯片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己集结了300位海归博士。

"童总,公寓住宅区的设计方案己经过128次抗震模拟测试。"总工程师擦着汗递上平板,屏幕上,32期人才房的户型图徐徐展开。从100平的精致单身公寓到600平的空中别墅,所有户型均采用无公摊设计,墙体使用纳米级复合建材,可抵御12级地震。更令人惊叹的是,每栋楼都内置智能管家系统,住户的健康数据、生活习惯都会被AI分析,自动调节室内环境。

童浩林拨通了发小周明浩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嘈杂的工地背景音:"浩林,你这项目动静也太大了!听说光是地基工程就价值百亿?"

"老周,我这不就想到你了?"童浩林嘴角上扬,"中铁六局来承包怎么样?整个项目下来,让你赚个1500亿不是问题。但丑话说在前头,质量必须做到军工级标准。"

周明浩的笑声震得手机嗡嗡作响:"你童浩林开口,我就是赔本也得干!不过说真的,你这次在广州郊区的布局...是不是和太奶奶有关?"

这句话让童浩林目光一滞。他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塔吊,思绪飘回儿时——太奶奶总爱坐在西关老宅的天井里,摇着葵扇讲述唐朝祖先的故事。"没错,"他轻声说,"这里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支点,更是童家的根。"

当天下午,童氏集团正式宣布成立智能科技建设公司与智能地产公司。新公司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广州园区的核心位置,玻璃幕墙上镌刻着烫金的祖训:"以德立身,以智兴业"。招聘公告刚一发布,全球顶级建筑设计师、AI算法工程师、区块链专家的简历便如雪片般飞来。

更轰动的消息在深夜传来:童氏集团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达成战略合作,将在广州园区共建"未来城市研究院"。研究院的研究方向涵盖可控核聚变民用化、脑机接口智能家居、元宇宙城市规划等前沿领域。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瞬间沸腾,童氏系股票全线涨停,市值单日飙升2万亿。

而在童氏祖宅,92岁高龄的太奶奶正戴着老花镜,仔细端详着孙子送来的园区规划图。泛黄的手指轻轻抚过"东方硅谷"几个字,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阿林,你太爷爷当年下南洋时说,总有一天童家要衣锦还乡...现在,你们做到了。"

子夜时分,童浩林站在珠江边,望着对岸璀璨的广州塔。手机不断弹出消息:刘强东发来合作意向,希望京东物流入驻园区;马斯克视频通话,提议共建超级高铁试验段;日本天皇特使再次求见,提出用北海道稀土矿换取光刻机技术...

江风拂面,童浩林打开家族族谱APP。在唐朝先祖的画像旁,自动生成了今日奠基仪式的全息影像。他轻轻点击保存,喃喃自语:"这不是终点,而是童氏千年传奇的新起点。"此时,远处传来园区工地的打桩声,如同这个时代最激昂的鼓点,为中国科技崛起之路奏响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