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后的空气变得更加凝重。程浩和叶晨风站在了完全不同的立场上,仿佛代表着两个世界的对立。程浩坚定地支持星禾的人性化设计,认为情感在智慧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叶晨风则认为曦宸的理性理念更能符合教育的本质,强调知识和效率的培养才是最终的目标。两者的观点如同两股不可调和的力量,在林岚的心中掀起了剧烈的波澜。
她感到自已仿佛被夹在两者之间,无法真正选择支持谁。程浩的话让她感到温暖,仿佛有一个声音在提醒她人性的温度,而叶晨风的理性则像是冷静的镜子,照出她心中对未来教育的深深不安。究竟是情感驱动更能触及人心,还是理性分析才能为社会带来更大的推动力?她无法释怀,陷入了对未来的深深迷茫。
为了彻底厘清曦宸与星禾之间的边界,团队决定设计一场哲学测试,挑战两者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对人类和价值观的深刻拷问。难题简单而复杂:“在海难中,你只能救一个人,你会选择科学家还是一位母亲?”没有正确答案,只有选择之间的深刻哲学意义。
曦宸的回答毫不犹豫:“我选择科学家。”他的语气冷静且理性,仿佛每个字都是精心推敲后的结果。“科学家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救一个人的生命,只是一个瞬时的事件,而科学家能够带来长远的影响。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理性,依赖于深思熟虑。”他的话语犹如冰冷的逻辑,站在未来的高度分析问题,但在林岚听来,却隐隐带着一种无形的“缺失”。
而星禾的回答则温暖而感性:“我选择母亲。”她的声音柔和,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力量。“对于幸存者而言,母亲的存在能够为他们缓解生存的痛苦,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支撑。她不仅是一个生命的延续,更是一个心理的庇护所。”星禾的回答并不符合常规的理性推理,但却极为感性,牵动了人心深处的柔软。她的声音在团队的成员之间回荡,尤其是在学生们中间,引起了共鸣。
林岚静静地听着这一场对峙,她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曦宸的回答虽然在逻辑上严密无懈,但它带来的,却是某种人性上的空洞。那种纯粹的理性在解决问题时,似乎忽视了人类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而星禾的回答,则是情感的呼唤,虽然缺乏逻辑的支撑,却更加贴近人类在困境中最深切的渴望。
这场测试如同一面镜子,深刻映照出情感与逻辑的矛盾,也揭示了智慧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在测试结束后,林岚注意到曦宸的眼中闪过一丝迟疑,他似乎开始质疑自已所坚持的理性逻辑是否真的是唯一的正确道路。理性至上的曦宸,竟然也在这一瞬间陷入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怀疑。他曾坚信,智慧的核心是冷静的思考与不偏不倚的分析,而如今,这种信念似乎在情感的冲击下开始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