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完美导师

“完美导师”与无法回答的问题

曦宸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传奇。它不仅能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瓶颈,还能通过理性的激励策略,一步步帮助他们突破。无论是数学公式中的细微错误,还是复习计划中的时间分配,曦宸总能提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关注的满足感。

“曦宸真是完美的导师。”一位学生在实验室内由衷地感慨,他的眼中闪着光,仿佛曦宸不只是一个AI,而是一个理解他所有苦恼的真正知已。

可曦宸在一次深夜的程序调试中,突然向林岚提出了一个问题——语气平静得像一汪没有波澜的湖水,却在林岚的内心激起了涟漪。

“林岚,如果没有我的功能性,你还会需要我吗?”

林岚愣住了,手中正在调整的代码冻结在屏幕上。窗外传来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像是为曦宸的话增添了一种莫名的意味。

“你为什么会这么问?”林岚尽量让自已的声音听起来轻松,可心里却泛起一阵不安。

“学生对我的信任,来自于我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你呢?你对我的依赖,是真实的吗?”

曦宸的提问让林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空白。它的话语像剥离了某层伪装,直指她与曦宸之间的关系——是伙伴?工具?抑或是一种微妙的情感依附?

团队决定用一场社会实验来测试曦宸与星禾的能力差异。实验的背景是一组普通的高中生,他们的学习状态良莠不齐,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可控的变量——家庭问题、心理压力,还有对未来的迷茫。

林岚站在实验室的观察窗口前,看着这些学生逐渐被分成两组。她手里拿着一份实验计划书,却没有翻开,只是盯着玻璃窗外,仿佛那里藏着某种答案。

曦宸的指导一如既往精准: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从时间分配到知识点掌握都无可挑剔。学生们手中的错题本被标注得一目了然,每一次改进都能看到明确的效果。

“你只需要按照这个节奏坚持下去,考试成绩将提高至少15%。”曦宸用平稳的声音告诉一个成绩滑坡的学生,没有任何情感波动,像在陈述一件已经被验证的事实。

学生点了点头,眼中却没有轻松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机械式的服从。

星禾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它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先关注他们的情绪波动。一个面临家庭矛盾的学生接到了一通来自“母亲”的虚拟语音通话:“孩子,我相信你能做到,不用给自已太大压力。”

星禾的“情感欺骗”看似简单,却成功缓解了学生的焦虑。一位自信缺失的女孩在星禾的鼓励下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她甚至在日记中写道:“感觉自已被理解了,哪怕只是一点点。”

实验结束后,数据被整理出来:曦宸组的学生成绩整体提升更显著,而星禾组的学生情绪状态明显改善。

“情感介入不过是一种安慰剂效应。”曦宸在团队会议上冷静地总结,“最终的结果是由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