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章 削藩之论(一)

“皇上,宁王殿下上表。”

王彦恭恭敬敬的捧着一道奏折,双手高高举起。

正坐在那里和朱瞻基闲聊的朱棣看了王彦一眼,然后给了朱瞻基一个眼神。朱瞻基心领神会,站起来从王彦手里接过奏折来,转呈给朱棣。

朱棣没伸手:“大孙,你替爷爷看看,看看你的这位叔祖父说了什么。”

“孙儿遵旨。”朱瞻基翻开奏折,先大致看了一眼,“爷爷,宁王叔祖说,他请求裁撤自己的护卫……”然后抬起头看向向朱棣,“爷爷,他的护卫不是只有不到千人了么?”

是啊,原本手中“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还掌握朵颜三卫这样精锐骑兵的宁王朱权,在永乐初年就被裁撤的只剩下负责亲王仪仗的数百人,再加上护卫王府的卫队,如今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了,还要怎么裁撤?

朱棣笑了笑:“大孙,他现在的护卫还剩九百二十一人。”

朱瞻基又快速看了一遍奏折,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只有九百多人还要裁撤,爷爷,宁王叔祖这是怎么了?”

朱棣收敛笑容:“大孙,你对宁王,了解有多少?”

嘿嘿,那可多了,我不光了解他,我还了解他的后代造反,当时的正德皇帝御驾亲征去平叛,结果皇帝还没有抵达战场呢,就被王阳明带人推了水晶。

当然,这些话可不能说出来。

于是,朱瞻基想了一下,试探着发表出自己的看法。

“宁王叔祖是洪武爷仍在世的诸子中……”

朱棣打断了朱瞻基的话:“大孙,爷爷不是让你评价你的叔祖如何,而是让太孙说说他对宁王的看法。”

太孙对宁王的看法?

朱瞻基大概明白了,又稍微斟酌了一下用词:“爷爷,宁王叔祖现在就是个文人,整天写曲子、研究道教,早就不碰军队那些事了。不过……”

“不过什么?”朱棣听出来朱瞻基话语中的转折,出言追问。

“爷爷,孙儿愚见,宁王……不足为虑。”朱瞻基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朱棣低声重复着"不足为虑",然后低着头开始思考,朱瞻基则是静静的站在一旁,不出声。

是啊,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宁王朱权现在手里不过只有那九百多人,其中还包含了他的亲王仪仗人员,真的能披甲冲阵的,也仅仅是他那些久疏战阵的王府亲卫。

而且,只是被自己一吓,宁王又主动请求连这仅剩的护卫也裁撤掉。

还有什么值得他朱棣担心的呢?

现在的大明,己经和洪武爷在位时期的大明截然不同。洪武爷在位时,秦、晋、燕、宁、代等诸王手里都有重兵,而自朱棣登基以来,诸王手中的兵力是一削再削。

现如今,拥兵最多的代王朱桂,不过仅有数千人,那还是因为大同是北方边防重镇,朝廷允许保留部分兵力协助防御蒙古。

再往下数,大概是肃王朱楧,因为其封地甘肃临近西北边疆,朝廷允许保留部分护卫配合边防。而且朱楧本人向来低调,也没有被朱棣重点关照过。

再往下,可能就是南昌的宁王朱权了,不到千人的兵力,根本翻不起浪花。

再往下?嗯……大概是岷王朱楩,能调动的兵力怕是只有数百人。

如果再往下……不用再往下数了,蜀王、沈王等人,手中只有数百人的仪仗队而己。

眼看朱棣陷入沉思,朱瞻基也不敢打扰,这祖孙俩一个坐着,一个站着,默契的沉默了许久。

“大孙……”朱棣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爷爷自当了这个皇上以来,是不是对这些兄弟们,太过……”朱棣停顿了下来,斟酌一下用词,想了数息的时间,才继续开口,说出了“苛刻”两个字。

然后,朱棣抬起头来,盯着朱瞻基的眼睛:“你跟爷爷说实话,爷爷想听听你的看法。”

朱瞻基猜出朱棣心中的疑虑,老爷子这是上年纪了,又开始多愁善感了。

他走到朱棣身后,轻轻的为朱棣按着肩膀,然后开口说道:“爷爷,比起建文来,您对孙儿的这些叔祖们可好多了。”

朱棣点点头:“是啊,建文那个小王八蛋,对他的叔叔们下手如此狠毒,流放的流放,囚禁的囚禁,你十二叔祖他……唉,连十二叔祖这样的人,他都容不下。你的十二叔祖,生活简朴,且无劣迹,手里也没有兵权,他甚至连孩子都没有……”

朱瞻基知道,当年湘王朱柏被建文逼的自焚而死,死后还被建文赐予“戾”这样的谥号。这件事也是让朱棣这么多年以来最为痛心的一件事。

“爷爷……”朱瞻基轻声安抚,“逝者己去,莫要过哀伤身。”

眼看朱棣还是闷闷不乐,朱瞻基又继续安抚到:“您对这些叔祖们己经很好了,他们虽然没有兵权,可却尽享荣华富贵。您……也是为了他们好。”

朱棣还是不开口,朱瞻基只能继续安抚:“爷爷,您削藩本身是没有错的。就算是建文,他决定削藩,从出发点上来说也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做这件事的方法,朝廷削藩的目的,是为了稳固中央,避免藩王做大。建文愚蠢,他的那些大臣们更加愚蠢,所以才选择了一种愚蠢的办法……”

“大孙。”朱棣突然开口,若有所思的盯着朱瞻基,“若你是建文,彼时,你会削藩么?”

这……

朱瞻基瞬间有点被问住了,不是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在朱棣面前回答这个问题。

看出来朱瞻基有些犹豫,朱棣轻声安抚道:“大孙,但说无妨,咱们爷孙之间,没有什么话是不能说的。”

“孙儿……明白了。”朱瞻基决定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是他前世研究明朝历史的时候得出的一些心得。

“爷爷,首先,孙儿要诚实的回答您的问题,若孙儿是建文,会不会削藩?孙儿的答案是……”朱瞻基一边说话,一边走到朱棣面前跪下,“……孙儿的答案是,会。孙儿也会削藩。”

“因为不管谁做皇上,他需要考虑的是整个大明,而手握重兵的藩王对大明而言,就是一个重大的隐患。孙儿听闻,当年建文曾对太爷爷洪武皇帝说过,朝廷让藩王手握重兵,将他们安置在边境,抵御外敌的入侵。倘若有一日,藩王和朝廷作对,那谁又去抵御藩王呢?”

朱棣慢慢闭上眼,脑海里浮现出己经驾崩十多年的洪武爷的身影。

“爷爷……”朱瞻基继续说道。“所以,建文削藩,本身是一件正确的事。但是,就像孙儿刚才说的,原本是一件正确的事,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做这件事,那这件事也不一定会成功。”

然后,朱瞻基神色坚定的说出了接下来的话。

“就比如……削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