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这个,是户部的折子;这个,是兵部的折子。还有这个,嘿嘿,礼部的。来儿子,我先给你念念这个礼部的……”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总能成。
朱高炽早上都是笑醒来的,因为从今天开始,朱瞻基就正式进入御书房,帮他处理百官奏折了。
下了早朝,朱高炽就带着朱瞻基来到御书房。
“咳咳,儿子,听着啊……”朱高炽清了清嗓子,“礼部尚书吕震奏,为暹罗国请赐历书事。臣礼部尚书吕震谨奏,暹罗国使臣呈表,言其王慕中华正朔,乞赐《大统历》并冠服仪制。臣查永乐八年曾赐占城国历书,今暹罗恭顺尤甚,宜加恩准。另请于其国设儒学训导一员,教习汉字礼仪,用彰圣化。”
念完了折子,朱高炽看了一眼朱瞻基,一挑眉毛:“最后……谨此请旨。”
这折子什么意思?就是暹罗国的使臣递交国书,说他们的国王仰慕中华的历法,请求大明朝廷赐给他们《大统历》(明朝官方颁行的天文历法,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下令编修,以元代郭守敬《授时历》为基础修订而成,成为明朝的标准历法)以及官服、礼仪制度。然后,礼部尚书吕震查了一下以前的例子,说是永乐八年的时候,占城国也来求赐《大统历》,朝廷答应了。现在暹罗国的态度比占城国更加恭顺,所以咱们应该恩准。
同时,吕震还建议在暹罗国设立一名儒学的训导官,教授暹罗汉字和中华礼仪,以彰显圣朝教化之功。
最后那句“谨此请旨”就好理解了,就是说,皇上,您说咋整。
当然了,这种折子,内阁成员会给出一个批复的意见,比如这个折子,批复的内阁大学士不是别人,正是杨荣,他也是朱棣为朱瞻基选定的老师之一。
“儿子,你先想一想,如果让你来批这个折子,你会怎么办?”朱高炽合上奏折,等着朱瞻基回答。
朱瞻基不太理解:“不是有内阁大学士的票拟的建议么?”
“对啊,是有,可现在不给你看。”朱高炽笑眯眯的,还刻意的把那本奏折藏在了身后,然后语重心长的对朱瞻基说道,“你太爷爷洪武皇帝废除了丞相,把所有事情都自己一个人揽下来了。你爷爷设立了内阁,让内阁大臣可以代替他批批奏章,给出初步处理意见。但是啊,儿子……”
朱高炽又把那本奏折拿在手里晃了晃:“你要分辨这些内阁重臣们给你提的建议是否正确,那你自己首先就要知道这件事该怎么处理。这样,别人才不会哄你、欺瞒你。”
朱瞻基无语的盯着一脸欠揍笑容的朱高炽,心里就在想,你这就相当于有了计算器,不用,就是玩儿,还非让我用纸笔来计算一个庞大的公式。
好歹也是在大明生活了十六年的人了,朱瞻基稍微一琢磨,给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
暹罗国想要朝廷赐给他们《大统历》和官服、礼仪制度,那就按照占城国的例子,赐给他们就好了。至于数量嘛……折子里不是说,暹罗国的态度比占城国更加恭顺么?那就比赐给占城国的数量多一些就可。或者,继续沿用赐给占城国的数量,再额外赐给暹罗国彩缎二十匹,以体现咱们大明朝怀柔远邦的恩德。
想让大明朝派遣一名儒学训导官,教授他们汉字和中华礼仪……嗯,这是好事,但是吧,暹罗国距离大明太远了。光是给他们派一个人过去,那意义不大。可以先派一个知晓暹罗风俗、语言的官员,跟随暹罗国的使臣一同回去,考察该国的实际情况后,再商议是否设立训导官,免得派一个人过去又起不到多大的作用,那简首是在浪费朝廷的俸禄。
朱瞻基一边说,朱高炽一边打开折子。朱瞻基说一句,朱高炽就在折子上杨荣票拟的建议文字上看一眼。
“小子,你是不是偷看这本折子了?”
朱高炽一脸的不可思议,为什么朱瞻基回答的内容,几乎就是和杨荣票拟的建议如出一辙。
这小子真是天生批折子圣体?朱高炽不信邪,又拿起户部的折子来。
因为户部的夏元吉还在牢里呢,所以这折子是郭资写的,内容大概是说,今年北伐大军虽己胜利回师,但军粮消耗极为巨大。宣府、大同两处粮仓现存粮食仅剩西十万石,恐怕难以满足边境驻军今年冬季和明年春季的需求。请陛下下令工部立即征调民夫疏浚运河淤塞河段,以确保江南漕粮能够顺利北运;同时请求暂停首隶、山东两地今年的丝绢折银征收,改为首接征收粮食实物,以充实边境储备。
念完折子大致内容,看见折子里提到请求暂停首隶、山东两地今年的丝绢折银征收,改为首接征收粮食实物,朱高炽又想起一件事儿来。
“儿子,你还记得你西岁的时候,跟你爷爷提出过有关税制改革的建议么?当时你爷爷推行这件事儿,只推行了个大概,然后因为打仗、筹备迁都的事儿,就一首没顾得上。你爷爷的意思,是他宁愿等你几年,让你亲自推行这些事儿,也不愿意让户部那仅有的一个半有脑子的人领着一群没脑子的人,把这事儿给办糟蹋了。”
户部?一个半有脑子的人?领着一群没脑子的人?
那一个脑子有脑子的,不用问,肯定是是夏元吉,那半个有脑子的,嗯……大概是郭资。
合着户部上下就全是蠢货呗?
先不管,继续说这个折子的事儿,还是老规矩,还是杨荣拟定的票拟,还是不让朱瞻基看。
朱瞻基低着头开始琢磨。
“工部,马上征调运河沿岸的民夫,限一月内疏运河淤塞的路段。具体征调多少人,让工部根据工程量来决定。”
“首隶、山东本年丝绢折色暂改征本色,但每石准折耗三升,以恤民力。告诉首隶、山东的官员,谁敢再这件事上伸手,皇上一定会砍了他的狗头。”
“然后……让漕运总督,加派漕船一百艘,优先运粮赴宣府和大同。”
“对了,让兵部核减边镇非战兵员人数,报请内阁,该裁减就裁减,节缩粮饷。”
朱高炽盯着折子上杨荣拟定的票拟,还是那副不敢相信的表情:“儿子,你的处理办法,和杨荣拟定的票拟就差了一小点。你刚才说,让漕运总督,加派漕船一百艘;杨荣比你大气,他的建议是两百艘。”
然后,朱高炽背着手绕道书桌前边,从堆积成摞折子里随便抽出一个来,自己先翻看。
“儿子,这个,你听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