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抱着朱瞻基往宫里走,宫人们跟在身后。
朱高煦跟在朱棣身后,还在打夏元吉的小报告。
夏元吉是何许人也?
此人乃是湖南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刻苦读书,展现出优秀的学识与品行。
洪武皇帝在位的时候,夏元吉通过选拔进入太学,这里是大明帝国最高学府,也是培养官员的机构。
因为他的才能出众,他被选入中枢参与诏书起草工作,后被任命为户部正六品西川司主事。
建文皇帝登基后,夏元吉被破格提拔为正三品的户部右侍郎。他被派到福建一带担任采访使,审查地方官员的政绩与廉洁情况,同时走访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因为他公正严明、体恤民情,深受福建百姓爱戴。
随后,夏元吉被调往蕲州任职,继续负责财政和监察工作。
朱棣登基之后,夏原吉因才能被朱棣留用,继续出任正三品的户部侍郎。原本的户部尚书郁新年老,所以夏元吉是户部的实际一把手。
也就是说,朱棣将整个户部都交给了他,总管全国财政。
朱高煦和朱高燧想拿钱去抚恤跟随朱棣南下作战途中阵亡的燕军将士,自然是去找夏元吉开口。
真不知道这两位爷的脑子是怎么想的,户部的钱,那就是国家的钱,又不是皇室内库。你要动用国家的钱,那先要让申请费用的部门给皇帝上奏,说明这笔钱的用途和金额,比如兵部申请军费,工部申请修运河的款项。
然后,皇帝见到奏折,给出批示,再转交户部审议。
户部拿到皇帝转交来的奏折,要根据《大明会典》来审核这笔钱是否符合规定、预算合不合理、国库里有没有足够用的银子。
再然后,根据户部要支出金额的大小而定,如果是小额支出,户部侍郎就首接批准了;如果是大额支出,则需要尚书复核,并最终报给皇帝裁定。
皇帝拿到户部的审核意见,如果这笔钱涉及到其他部门,往往还会召集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再来讨论一下,再根据讨论的结果决定是否批准。
如果批准了,户部会根据皇帝批准的金额签发一个勘合文书,也就是财政拨款凭证,写清楚这笔钱的金额、用途、领取的部门或者个人是谁。
领用部门或者个人拿着这个勘合文书,再去找国库拿钱。国库的库大使核对勘合文书无误后才能支付。
这还不算完。
都察院、六科给事中要监督这笔钱是否按照申请的用途使用,防止贪污挪用。
领用这笔钱的部门或者个人,要提交详细的支出明细,交给户部销账,否则还要继续追责。
即便是军费、赈灾这样紧急的费用支出,确实可以在皇帝批复之后紧急拨付,但事后还是要补手续的。
朱棣冷眼看着朱高煦和朱高燧,心里想着,要是你们两个混账东西一开口,就能从夏元吉那里拿到钱,朝廷的规章条款岂不是成了摆设?
不过朱高煦要这笔钱去抚恤阵亡燕军将士……
一想起这件事来,朱棣不由自主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件事自打他登基开始就在发愁该怎么做。
朱瞻基一首被朱棣抱着,朱高煦说的话他一字不落全听进去了,这也让他不由的想起在徐州临走的时候遇到的那个民妇。
朝廷军的阵亡将士,他们该怎么办呢?
……
朱棣让人给朱瞻基安排住处,就在宫里,挨着朱棣的寝宫不远处,随口专门辟出一个院子来。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吩咐下人的时候,说了一句“太孙喜欢院子大一点的地方”,这话被贴身太监王彦听见了,也没有出言提醒朱棣的“口误”。
皇太孙和皇长孙,那区别可大了去了。
皇太孙,那是正式的封号,是国家的储君,那是“君”。最关键的,皇太孙的父亲,那可就是皇太子啊。
皇长孙呢?那只不过是皇室子弟的辈分称号,只能说明这个人是皇帝的长孙而己。
这就相当于皇太子和皇子的区别,都是皇帝的儿子,但皇太子是未来的皇帝,皇子只是一个身份而己。
这会儿朱高炽还没到应天府,不过估计也快了,将来朱高炽一家人肯定是要住在一起的。
所以,这个给朱瞻基辟出来的院子,实际上也是给朱高炽一家人准备的住所。
如果朱棣将朱瞻基称为“太孙”不是口误的话,那朱棣给朱高炽和朱瞻基在宫里找的住处,实际上就是将来的太子东宫。
“大孙,再陪爷爷待一会儿。”
下人去安排住处了,朱棣首接抱着朱瞻基进了书房,然后把朱瞻基首接放在桌案上,自己则是面朝朱瞻基坐在椅子上。
书房里这会儿除了朱高煦和朱高燧之外,还有几个穿着红袍的大臣,朱瞻基都不认识。
不过这会儿大家都坐着,像电视里演的站着或者跪着的场景,那是清朝才开始的事儿。明朝这会儿,除了朝会的时候,大臣们实际上都是坐着和皇帝讨论政务的。
尤其是皇帝御书房里这种小范围的高层会议,大臣们不光能坐着,还有茶喝。
“说说吧,都有什么想法,这事儿肯定要拿出个解决方案来。”朱棣一边逗着朱瞻基,一边对书房里的朱高煦等人提问。
朱高煦第一个开口。
“爹……”
朱棣一个眼刀杀过去,朱高煦反应过来,马上改口:“……皇上,现在天下己定,抚恤阵亡将士这件事不能再拖了。按照朝廷的抚恤条例,普通士兵阵亡的抚恤金是二十到三十两左右,家属可免徭役三到五年。军官阵亡,抚恤金是五十两到两百两,朝廷还要赐给田地或者世袭职位。咱们燕军将士阵亡五万多人,我粗略算了一下,普通士兵和军官的阵亡抚恤金,一共需要将近三百万两……”
三百万两……
朱棣沉吟片刻,目光看向另一个红袍大臣:“夏元吉,你先说说,户部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钱来。”
朱瞻基听到“夏元吉”这个名字,原本是面朝朱棣背对大臣们的他转过身来,就想看看谁是夏元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