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风中的意外访客
1985年1月28日,杭城的寒风裹挟着细碎冰粒敲打在童氏别墅的雕花玻璃窗上。童浩林正窝在书房的藤椅里,反复研读舅舅寄来的《国际食品贸易案例集》,书页间夹着的商业票据随着翻页沙沙作响。突然,楼下传来王姨惊喜的声音:“哎呀,是婉婷来了!快进来暖和暖和!”
少年的手指猛地顿在书页间。苏婉婷,那个扎着高马尾、总爱和他斗嘴的青梅竹马,此刻踩着积雪走进客厅,红色羽绒服上还沾着零星雪花。她摘下毛线手套,脸颊被冻得通红,却依然仰着下巴,眼神里带着一贯的倔强:“童浩林,我爸让我来请你吃饭。”
童浩林快步下楼,瞥见苏婉婷怀里抱着的礼盒——是他们小时候常去的那家老字号糕点铺的包装。记忆瞬间翻涌:两人曾为抢最后一块枣泥糕争得面红耳赤,也曾在暴雨天共撑一把伞,踩着水洼回家。“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苏大小姐又遇到什么难题了?”他挑眉调侃,却在看到女孩眼底的疲惫时,语气不自觉地软下来。
二、濒临破产的惊险转折
苏婉婷重重坐在沙发上,抓起王姨递来的姜茶一饮而尽:“我爸的食品公司快撑不下去了。”她声音发颤,眼眶泛红,“三个月前,原材料价格暴涨,库存积压,银行贷款也快到期了……要不是你上次帮我爸做的宣传策划……”
童浩林这才想起半月前的深夜。当时他正为自家集团的“大唐遗韵”系列产品忙碌,苏婉婷突然打来电话,声音带着哭腔。她父亲的食品公司因经营保守,在市场变革中节节败退,仓库里堆满滞销的传统糕点,资金链濒临断裂。
“那晚你连夜做了份方案。”苏婉婷哽咽着,从包里掏出皱巴巴的策划书,正是童浩林熬夜赶制的《国潮糕点复兴计划》。少年当时大胆提出“传统工艺+现代营销”的思路:将苏记糕点的百年配方与时尚包装结合,推出“杭城记忆”礼盒,还建议利用新兴的电视广告造势。
“你说‘越是危机,越要让消费者看见诚意’。”苏婉婷着策划书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我爸咬牙贷了最后一笔款,按你的方案重新包装产品,在电视台投放广告……结果不到两周,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现在不仅还清债务,还净赚了22亿!”
三、暗藏锋芒的商业博弈
童浩林看着苏婉婷激动的模样,思绪却飘回那个焦灼的夜晚。他当时不仅参考了舅舅寄来的商业案例,更运用了大舅爷传授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策略。在策划书中,他特意设计了“消费者故事征集”活动——让老顾客分享与苏记糕点的回忆,将温情故事印在包装上。这一招精准击中了人们对传统美食的情感共鸣,成功扭转局势。
“其实最关键的,是你爸愿意冒险。”童浩林轻声说,“很多老字号输在固步自封,但苏伯父愿意放下架子,采纳我的建议。”他想起自己家族的经历:母亲童芳从不因他年少而轻视他的想法,这种包容与信任,或许正是商业成功的关键。
苏婉婷突然凑近,目光灼灼:“童浩林,你到底怎么想到这些点子的?我爸的老员工都说,你比那些干了几十年的营销专家还厉害!”少女身上淡淡的雪花香混着姜茶的暖意扑面而来,童浩林不自然地别开脸:“不过是读了些书,碰巧罢了。”
西、欢喜冤家的微妙情愫
“哼,又开始装谦虚!”苏婉婷气鼓鼓地捶了他一拳,“小时候你抢我糖画的时候,可没见这么低调!”两人相视而笑,往事如潮水般涌来。记得小学时,苏婉婷总爱和童浩林比成绩,输了就气呼呼地把橡皮屑撒在他课桌上;初中时,他们曾组队参加奥数竞赛,在决赛前夜为一道题争论到深夜。
“其实那天看到你爸焦头烂额的样子,我就想起小时候……”童浩林突然开口,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苏伯父总给我们买糖葫芦,还教我骑自行车。我不能眼睁睁看着苏记倒下。”
苏婉婷愣住了。记忆中的童浩林,永远是自信张扬的少年,此刻却罕见地露出温柔的一面。她突然发现,眼前的男孩早己不是那个总爱捉弄她的玩伴——他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沉稳与担当,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令人心安的力量。
五、命运交织的未来蓝图
正说着,童芳从公司回来了。看到苏婉婷,她热情地拉着女孩的手:“快留下来吃饭!浩林,去把地窖里的陈年花雕拿出来。”餐桌上,苏婉婷向童芳详细讲述了公司起死回生的经过,童芳不住点头:“浩林这孩子,从小就爱琢磨这些。不过婉婷,你爸愿意放手让年轻人尝试,这份魄力也难得。”
饭后,童浩林送苏婉婷回家。两人踩着积雪漫步在西湖边,断桥残雪的美景在暮色中若隐若现。“童浩林,”苏婉婷突然停下脚步,“我爸说,想请你当苏记的顾问。”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像风,“其实……我也不想和你一首做对手。”
少年望着女孩被风吹乱的发丝,心跳漏了一拍。远处传来隐约的越剧唱腔,湖面上的游船划过细碎的金波。他忽然意识到,在商海的惊涛骇浪中,这份青梅竹马的情谊,或许比任何商业策略都珍贵。
“先说好,我可不会手下留情。”童浩林挑眉笑道,伸手帮她拂去肩头的雪花,“但偶尔……也可以当盟友。”
暮色渐浓,两个身影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杭城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他们脚下的路,也照亮了商海征途上未知的未来。而童浩林与苏婉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