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国骄阳下的初逢
1988年7月26日,深圳的阳光炽热而耀眼,深大校园里的凤凰花正开得如火如荼。童浩林穿着亚麻色衬衫,背着黑色公文包穿梭在新生报到处,苏婉婷抱着一摞课本跟在他身后,粉色裙摆被海风吹得轻轻扬起。当他们路过计算机系公告栏时,一张编程竞赛的海报吸引了童浩林的目光,海报右下角用钢笔写着一行小字:"马华腾——本次赛事命题人"。
"这名字有点耳熟。"童浩林驻足,指尖划过海报上工整的字迹。苏婉婷凑过来,突然轻呼一声:"我听姑姑说过!他父亲是盐田港的总经理,听说家里有台进口电脑!"
话音未落,不远处传来争执声。几个男生围着一个戴圆框眼镜的少年,对方手里紧紧护着一个黑色笔记本。"这算法是我自己写的,凭什么说是抄袭?"少年声音不大,却透着执拗。
童浩林快步上前,分开人群。只见那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领口别着一枚自制的计算机徽章,眼底闪烁着不甘的光芒。"发生什么事?"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场。
"他非说我们的程序有问题!"其中一个男生涨红着脸,"不过是个书呆子......"
"你们的排序算法存在致命漏洞。"少年突然开口,翻开笔记本,密密麻麻的代码上标注着红色批注,"当数据量超过一千组时,运行速度会下降70%。"
童浩林低头细看,瞳孔微微收缩。那些批注不仅指出问题,还附上了优化方案,字里行间透着远超同龄人的专业素养。"我叫童浩林,"他伸出手,"计算机系新生,也是个编程爱好者。"
少年有些惊讶地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起来:"马华腾。"
二、跨界学霸的求学日常
在随后的日子里,童浩林的课表成了深大的传奇——工商管理、心理学、哲学、计算机、金融五门主修,外加英、日、德、法、俄、西班牙六国语言辅修。每天清晨,当马华腾在机房调试程序时,总能看见童浩林夹着厚重的教材匆匆走过;而深夜图书馆闭馆后,两人又常常在食堂讨论商业模型与算法优化。
"你为什么学这么多专业?"某天傍晚,马华腾看着童浩林同时翻阅《消费者行为学》和《C语言编程》,忍不住问道。
童浩林合上书本,目光投向远处正在建设中的高楼:"商业的本质是洞察人性、整合资源。"他指了指电脑屏幕上的代码,"而未来的商业,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他突然想起丁磊,从口袋里掏出一台崭新的无线电电话,"这个送给你,以后联系方便。"
马华腾瞪大了眼睛,连连推辞:"这太贵重了!"
"拿着。"童浩林将电话塞进他手里,"说不定哪天,它能帮你做成一笔改变世界的生意。"他想起大舅爷传授的谋略,又补充道,"对了,我听说你父亲在港口工作?或许我们可以聊聊物流信息化......"
三、课堂之外的智慧碰撞
随着接触加深,童浩林发现马华腾不仅在技术上天赋异禀,对商业逻辑也有着惊人的敏感度。一次市场营销课上,教授提出"如何在深圳推广新型电子产品"的课题,马华腾的方案让所有人眼前一亮:"我们可以利用港口的运输优势,打造'前店后仓'模式,同时开发配套软件实现库存可视化......"
童浩林立刻补充:"再结合心理战术,推出限量预售,制造稀缺感。"两人相视一笑,思维的火花在空气中碰撞。课后,他们的方案被教授作为范例展示,甚至引起了校外企业的关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看好这对跨界组合。在一次金融研讨会上,有同学嘲讽道:"学哲学的和写代码的凑在一起,能做出什么名堂?"童浩林没有反驳,只是打开笔记本,调出丁磊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市场调研报告:"下周,我们会用事实说话。"
西、命运齿轮的悄然转动
1988年的深圳,每天都在发生奇迹。童浩林的星唐投资与星盛金融在特区站稳脚跟,苏婉婷协助父亲将苏记食品推向东南亚市场;而马华腾在机房里编写的代码,正逐渐演变成改变通讯方式的雏形。
某个周末,童浩林带着马华腾来到星唐的办公室。落地窗外,深圳的天际线每天都在刷新高度。"想不想参与一个大项目?"童浩林打开电脑,展示着东南亚物流网络的规划图,"我需要一套智能调度系统,能根据实时数据优化运输路线。"
马华腾的眼睛瞬间亮了:"我可以开发一个基于算法的决策模型!不过......"他犹豫了一下,"这需要大量的运算资源。"
"这个你不用担心。"童浩林笑着拨通电话,"喂,丁磊?是我。科通科技愿不愿意接下一个改变行业的大单?"
暮色渐浓,三人在办公室里激烈讨论着技术方案与商业前景。马华腾手中的无线电电话突然响起,是父亲询问他是否回家吃饭。他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名字,又望向专注讨论的两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深圳的夜风裹挟着咸涩的海味吹进窗户,吹起桌上的计划书。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里,三个少年的相遇,正悄然转动着中国商业与科技未来的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