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墨韵流芳:科技书房里的古今对话

2017年4月3日晚,京城的夜色被细雨浸润得愈发温柔。童浩林坐在书房的智能真皮座椅上,指尖划过全息投影的操作界面,书架上排列的古籍与现代科技典籍在光影中交替闪烁。苏婉婷端着青瓷茶盏推门而入,发梢还沾着廊下飘落的雨丝,淡紫色真丝睡袍勾勒出江南女子特有的婉约身姿。

“又在研究什么?”她将茶盏轻轻放在悬浮茶托上,氤氲的茶香混着书房内若有若无的沉香,在暖黄色的智能灯光下弥漫开来。童浩林的目光从《全唐诗》的虚拟书页上抬起,伸手握住她的手腕,将人拉到身旁的座椅上:“突然好奇,在古人笔下,像你这样的江南女子究竟是什么模样。”

苏婉婷脸颊微红,指尖轻点桌面,全息屏瞬间切换成动态水墨画卷。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中,身着襦裙的女子撑着油纸伞款步行走,背景是飞檐翘角的楼阁与碧波荡漾的湖面。“根据AI对历代诗词的分析,”她的声音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却又柔如春水,“从《诗经》的‘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到宋词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文人墨客对江南女子的描绘,大多离不开温婉、灵秀与才情。”

童浩林饶有兴致地调出历史影像对比系统,现代江南城市的航拍画面与古代画卷重叠。画面中,苏婉婷身着旗袍的虚拟形象漫步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与千年前的仕女图完美契合。“有趣的是,”他指着AI生成的分析报告,“除了外貌特征,古人尤其推崇江南女子的内在修养。比如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柳如是的家国情怀。”

苏婉婷起身走到全息书架前,轻轻挥手,《浮生六记》《影梅庵忆语》等古籍自动悬浮而出。“沈复笔下的芸娘,算是江南女子的典型。”她翻开虚拟书页,“‘削繁就简,删华就素’的生活智慧,‘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恬淡心境,即便放在现代也令人向往。”说着,她突然狡黠一笑,“不过我可不像芸娘那样,会让夫君去参加诗社作揖讨酒钱。”

童浩林被逗得大笑,伸手将她揽入怀中。智能系统感应到两人的亲昵动作,自动调暗灯光,将书房氛围切换成“私人影院”模式。墙面瞬间化作巨幕,播放起盛唐影业新拍摄的古装纪录片。镜头中,烟雨江南的实景与量子渲染的虚拟场景交织,身着唐制襦裙的演员在曲水流觞间吟诗作画,AI生成的诗词字幕随着韵律闪烁。

“这让我想起家族传承的故事。”童浩林的声音突然变得低沉,“先祖南渡时,不仅带去了技术,也将中原文化与江南、南洋的风土融合。或许从那时起,‘兼容并蓄’就刻进了我们的血脉。”他调出家族族谱的全息投影,泛黄的绢布上,童氏先祖与当地士族联姻的记载在光影中流转。

苏婉婷若有所思地点头,起身走到窗边。智能玻璃自动调节透明度,将窗外的雨景化作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其实科技再发达,有些东西始终不会变。”她轻抚过窗棂,“就像古人追求‘天人合一’,我们现在打造的生态别墅;他们用诗词记录生活,我们用影像和数据传承文明。”

童浩林走到她身后,双臂环住她的腰。智能管家适时播放起改编自《春江花月夜》的电子音乐,古筝的清越与合成器的空灵交织,宛如时空对话。“对了,”苏婉婷突然想起什么,转身时眼中闪烁着兴奋,“我让AI根据历史资料,复原了江南女子从魏晋到明清的妆容变迁,要不要看看?”

话音未落,她己经调出全息化妆系统。柔和的光影笼罩在她身上,眨眼间,妆容从魏晋的“额黄妆”变为唐朝的“花钿妆”,再到宋代的“珍珠花靥”。童浩林看着眼前不断变换的佳人,由衷感叹:“古人的审美智慧,果然经得起时间考验。”

夜深了,雨渐渐停了。书房的智能系统自动为两人准备好安神香薰,苏婉婷依偎在童浩林肩头,继续翻阅着AI生成的《江南女子文化史》。书中,科技与历史的交融不再是冰冷的数据与文字,而是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段段鲜活的故事。而在这间充满未来感的书房里,他们共同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浪漫——既有科技的锋芒,又不失文化的底蕴,恰似江南的烟雨,温柔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