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红木雕琢的家族羁绊

2013年1月29日清晨,宝安区300平大宅的书房里,檀木熏香袅袅升腾。童诗涵坐在定制的酸枝木书桌前,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照着她微微蹙起的眉。昨夜母亲在电话里提到的消息,此刻正化作搜索引擎里不断跳动的字符——"湖南 陬市 童燕 陈科文",光标在空白处闪烁,仿佛在等待命运的注脚。

"姐,早餐做好啦!"童诗舒的声音从楼下传来,带着新购置咖啡机煮出的醇香。童诗涵应了一声,却未挪动分毫。屏幕上跳出几张模糊的新闻图片,是陬市当地红木家具作坊的报道,画面里灰扑扑的厂房与她记忆中姑父陈科文干净利落的形象相去甚远。

手机突然震动,母亲发来一段语音:"小燕知道你开了红木公司,想带玮玮和波波来深圳见见世面。你姑父在厂里干了十几年油漆工,手艺没得说..."童诗涵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想起小姑童燕年轻时张扬的模样。作为75年出生的女子,她在婚姻里几经波折,如今独自抚养两个儿子,生活的重担早己磨平了当年的锋芒。

"姐?你怎么还在看电脑?"童诗舒端着咖啡推门而入,粉色围裙上印着卡通小熊。她瞥见屏幕上的信息,眼睛突然亮了,"哇,是小姑他们要来吗?我好久没见过玮玮弟弟了!"

童诗涵转动着手中的钢笔,笔尖在纸上划出断断续续的线条:"妈说姑父在红木厂做工,手艺不错。"她调出星宁红木的设计图,精美的雕花与现代极简风格碰撞出独特美感,"我们的生产线正好缺技术骨干。"

三天后,宝安国际机场到达厅。童诗涵穿着米白色西装外套,在人群中一眼望见拖着两个行李箱的小姑。童燕比记忆中消瘦许多,鬓角隐约可见银丝,9岁的童玮背着破旧书包,怯生生地攥着5岁弟弟陈波的手。陈科文跟在后面,黝黑的脸庞上带着局促的笑,工装裤膝盖处还沾着红褐色的油漆。

"小涵!"童燕的声音带着哭腔,上前紧紧抱住侄女。两个孩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情绪吓得缩了缩脖子,陈波更是躲到父亲身后。童诗涵轻轻拍着小姑的背,闻到她发间混杂的廉价洗发水和火车上的烟味。

"先回家吧。"童诗涵接过陈科文手中的行李,指了指停车场方向。保时捷沉稳的引擎声响起时,童玮的眼睛瞪得溜圆,陈波更是忍不住惊呼:"哇!像动画片里的车!"

回到300平的大宅,童燕站在玄关处手足无措,陈科文则盯着地面的大理石纹,生怕鞋底的泥弄脏了地板。童诗舒欢快地跑过来,给两个孩子递上早就准备好的迪士尼玩偶:"玮玮弟弟,波波弟弟,快进来玩!"

晚餐时,童诗涵特意让厨师做了湖南口味的剁椒鱼头。餐桌上,陈科文低头扒饭,偶尔偷偷瞥一眼水晶吊灯。童燕终于忍不住开口:"小涵,听说你开了红木公司?你姑父...他..."

"姑父,您在红木厂主要负责哪块工艺?"童诗涵放下筷子,目光坦诚。

陈科文慌忙放下碗,粗糙的手掌在裤子上蹭了蹭:"我...我做了十五年油漆,底漆、面漆、擦漆都能做,雕花描金也懂些。"他从口袋里摸出个皱巴巴的手机,翻出几张照片,"这是我之前做的活,厂里都说..."

照片里,素白的梨花木家具经过他的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淡雅的漆面下,木纹若隐若现,边角处的描金更是精致入微。童诗舒凑过来,惊叹道:"好漂亮!比我们设计图上的效果还棒!"

童诗涵若有所思地敲击着桌面:"星宁红木正在开发高端定制系列,需要手艺精湛的老师傅把关。姑父,您愿不愿意来我们公司?"她顿了顿,"当然,薪资待遇会比在陬市高很多,还能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环境。"

童燕的筷子"当啷"一声掉在碗里,泪水夺眶而出。陈科文涨红了脸,半晌才憋出一句:"我行吗?"

"您的手艺完全没问题。"童诗涵将平板电脑推过去,展示公司的设计图和客户订单,"我们需要像您这样懂传统工艺,又能跟上现代审美的匠人。"她看向躲在童诗舒身后悄悄张望的两个孩子,"玮玮和波波也能在深圳上学,诗舒可以辅导他们功课。"

夜色渐深,童燕一家住进了大宅的客房。童诗涵站在阳台上,望着深圳的灯火如星河璀璨。手机震动,小姑发来消息:"小涵,谢谢你。这些年,我们娘仨终于能喘口气了。"

次日清晨,陈科文早早起床,在院子里转悠。他摸着门廊处的红木立柱,指尖拂过细腻的纹理,眼中满是赞叹。童诗涵递给他一杯咖啡:"姑父,今天带您去厂里看看?"

星宁红木的车间里,现代化设备与传统工艺交织。陈科文站在正在打磨的檀木家具前,伸手触摸半成品的表面,突然皱眉:"这砂纸用得不对,800目太粗了,会伤到木纹。"他转头看向一旁的年轻工人,"得换成1200目,再用羊毛毡抛光。"

童诗涵嘴角扬起笑意。她打开平板电脑,调出公司新一季的设计方案:"姑父,这个系列主打新中式轻奢,您觉得在漆面处理上,是保留传统的大漆工艺,还是尝试水漆?"

陈科文眼睛发亮,接过图纸仔细端详。阳光透过车间的天窗洒在他身上,仿佛为这个在红木堆里摸爬滚打半生的匠人,镀上了一层新的光芒。而在不远处,童玮和陈波正跟着童诗舒参观样品间,两个孩子清脆的笑声,与机器的嗡鸣、木材的清香,共同编织成一曲关于希望与新生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