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2月22日,湘城笼罩在阴冷的雾气中。星芒汉堡湘城总店的霓虹灯穿透雨幕,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光影。18岁的店长林湘倚在收银台旁,手指无意识着胸前的“星芒之星”勋章——半年前,她还是个在夜市摆摊卖糖油粑粑的女孩,如今抽屉里静静躺着23.6万存款单,以及总部奖励的台式电脑。
“姐!快递到了!”清脆的喊声打破店内的宁静。林湘的弟弟宿华踮着脚尖,抱着印着“星芒科技”字样的纸箱冲进店门。这个1980年出生的男孩才5岁,却总爱戴着过大的眼镜,模仿姐姐敲击计算器的模样。此刻他鼻尖沾着雨珠,亮晶晶的眼睛盯着纸箱:“是电脑吗?是不是和电视里的机器人一样会说话?”
林湘笑着拆开包装,金属质感的电脑外壳在暖光灯下泛着冷光。她想起三个月前在总部培训时,童诗涵展示的那句“科技是新的火种”。当手指触到键盘的瞬间,宿华突然凑过来:“姐,这个键会发光!”孩子的惊叹让她心头一颤——在湘西闭塞的山村里,这样的电子设备或许比任何珍宝都珍贵。
与此同时,三百公里外的湘西凤凰县,另一位18岁店长周雨桐正蹲在星芒汉堡店后厨。她面前摆着新到的台式电脑,旁边是弟弟用树枝在地上画的“电脑草图”。半年前,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女孩揣着从信用社贷的款,在吊脚楼旁开起了全县第一家星芒汉堡店。如今23.9万的存款证明和这台电脑,让她终于能给弟弟买得起课本。
“姐,这电脑能用来算数学题吗?”周雨桐的弟弟好奇地戳着屏幕。女孩打开预装的计算器程序,看着数字在屏幕上跳动,突然想起培训时童宁展示的财务系统。她咬了咬嘴唇,在便签上写下:能否开发适合小店的记账软件? 窗外,沱江的水裹着薄雾缓缓流淌,而一个关于科技赋能的念头正在悄然萌芽。
杭城童家别墅的书房里,童诗涵盯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报表。湘城片区的销售额曲线呈火箭式上升,而湘西乡村店的盈利数据更让她瞳孔微缩。鼠标划过“林湘”“周雨桐”的名字时,她调出两人的培训档案——两个来自草根的女孩,竟将“湘西腊肉汉堡”“苗家酸汤套餐”做成了爆款。
“阿姐,你看这个。”童宁抱着一摞数据分析报告走进来,镜片上蒙着层水雾,“湘城店长们自发组建了‘创新小组’,用电脑记录顾客口味偏好。湘西那边更绝,有人把苗绣元素融入门店装修,营业额提升了15%!”她推了推眼镜,调出一段视频:宿华正踮着脚给顾客演示如何用电脑点单,奶声奶气的讲解让排队的人群忍俊不禁。
童诗涵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想起《旧唐书》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记载。她突然拨通李娜娜的电话:“通知技术部,我们要开发一套基层员工能用的简易编程工具包。再联系湘西州教育局,我想在每个星芒汉堡店设置‘数字课堂’。”电话那头,李娜娜兴奋的声音几乎要穿透听筒:“你是说,让这些孩子从小接触编程?”
七天后,首批“星芒数字课堂”在湘西门店落地。周雨桐的店里,木板拼接的简易课桌上摆着电脑,二十多个孩子挤在柜台前,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宿华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用树枝指着屏幕:“这个是BASIC语言,就像给电脑写信!”他演示着编写简单的加法程序,当屏幕跳出正确答案时,孩子们的欢呼声震得吊脚楼的木梁都在颤动。
林湘看着弟弟认真教学的模样,突然想起童诗涵说过的“商业的终极价值是创造可能”。她掏出笔记本,记下孩子们提出的古怪问题:电脑能预测天气吗?能画出会动的凤凰吗? 这些天真的疑问,日后将成为星芒科技研发部最珍贵的灵感来源。
1986年元旦前夕,童诗涵收到湘西寄来的包裹。拆开褪色的油纸,里面是苗绣封面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孩子们的编程尝试。周雨桐在信中写道:“有个孩子说,等学会编游戏,要把苗寨的故事做成电子画卷。”童诗涵抚摸着笔记本上歪歪扭扭的代码,窗外杭城的烟花腾空而起,恍惚间,她仿佛看到无数微小的星火,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连成银河。
这一夜,童诗涵在书房待到凌晨。她打开空白文档,写下《数字普惠:商业帝国的人文基因》。键盘敲击声中,一个宏大的计划逐渐成型——以星芒汉堡门店为节点,构建覆盖全国的基层数字教育网络。而那个曾在湘西柜台后敲代码的5岁男孩宿华,或许不会想到,此刻写下的每一行简单指令,都将成为未来改变世界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