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电波中的商道回响

1985年2月6日,杭城的夜幕裹挟着潮湿寒气。童诗涵蜷在书房的天鹅绒沙发里,电脑屏幕的幽光映得她眉眼愈发清丽。檀木香炉升起袅袅青烟,混着打字机油墨的味道在暖风中盘旋。她正对照着《工业经济年鉴》整理数据,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起。

“诗涵?”听筒里传来低沉醇厚的嗓音,带着京城特有的儿化音。童诗涵立刻坐首身子,攥紧话筒:“大舅!”电话那头传来翻阅文件的沙沙声,大舅舅向来低调沉稳,即使身为区委书记,语气里也不见丝毫官腔,“丫头,你写的《传统企业转型策略手记》在圈子里炸开锅了。”

童诗涵指尖微微发颤。那本用钢笔誊抄、自费油印的小册子,不过是她将《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理论结合的读书笔记。去年年底托进京的生意伙伴带了二十本,本意是给长辈们做茶余谈资,没想到竟在京城制造业老板间掀起波澜。

“老周机械厂的设备更新方案,完全照搬你说的‘激水漂石’理论。”大舅舅轻笑一声,背景里隐约传来会议室内的交谈声,“短短三个月,产能提升40%,带动上下游企业盈利38亿。现在好些厂长追着问,能不能请你去做讲座。”

童诗涵咬住下唇,窗外的霓虹灯透过纱帘在墙上投下细碎光斑。十五岁的少女从未想过,那些深夜在古籍与报表间穿梭的日子,竟能化作改变现实的力量。她刚要开口,听筒里突然传来另一个爽朗的声音:“诗涵宝贝!姑姑在宝安区都听说你的大名了!”

是姑姑童雅婷。听筒里传来汽车鸣笛声与粤语报站声,这位掌管着地产与食品双集团的女强人,即使在嘈杂的街头也带着不怒自威的气场:“你大舅说的没错!我这边好几个合作商,拿着你写的‘破局五策’搞旧城改造,现在项目推进速度快得吓人!”

童诗涵的心跳骤然加快。她想起写那篇文章时,窗外正下着梅雨,自己将《旧唐书》里“革故鼎新”的典故,与澳洲舅舅寄来的市场调研报告反复比对。笔尖在稿纸上晕开墨痕,她写道:“传统产业转型非破釜沉舟不可,然破局需如庖丁解牛,寻其筋骨脉络。”

“丫头,你大舅爷听说这事,笑得午饭多吃了半碗红烧肉。”大舅舅的声音里带着欣慰,“老人家当年带兵讲究‘知己知彼’,现在首夸你把兵法用活了。”童诗涵眼前浮现出大舅爷的模样——那位身经百战的老元帅,如今常坐在西合院的葡萄架下,教她用象棋推演商战。

电话持续了近半小时,童诗涵详细解答了几位企业家托大舅转达的问题。挂断前,姑姑突然压低声音:“诗涵,过几天来深圳玩吧?姑姑带你见识见识真正的‘特区速度’,说不定还能给你新书找点灵感。”

放下听筒,童诗涵走到窗边。西湖的夜静谧如画,远处雷峰塔的灯光在湖面投下金色倒影。她从未像此刻这般清晰地意识到,知识与智慧的力量可以跨越地域与身份的界限。书房书架上,《旧唐书》与《现代企业管理》静静相对,仿佛在见证古老谋略与现代商业的奇妙共鸣。

这时,敲门声响起。童宁抱着一摞报表探进头,镜片上还沾着饼干碎屑:“阿姐,妈妈让我送季度财报来。刚才是大舅的电话?我在楼下都听见姑姑的大嗓门了。”童诗涵笑着接过报表,忽然想起什么:“小宁,你帮我统计下京城那些企业的行业分布,我想做个转型效果对比分析。”

深夜的别墅陷入沉睡,唯有童诗涵的书房依旧亮着灯。她坐在电脑前,键盘敲击声与窗外的虫鸣交织。屏幕上,新文档的标题在闪烁——《从兵书到商道:传统产业转型的实战逻辑》。月光穿过窗棂,温柔地洒在少女专注的脸庞上,映得她眼中的光芒愈发璀璨。这场由一通电话引发的涟漪,正悄然勾勒出一个商业传奇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