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二次兑换:针对性的选择

距离第七日的钟声,只剩下最后几个小时。

林默坐在书桌前,面前的虚拟兑换列表再次浮现在他眼前。经过这几天的思考和准备,他对下一个考场“封闭空间内的群体博弈与信任危机(危险等级:高)”的凶险程度,己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他知道,在这种类型的考场中,单纯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记忆力可能还不够。他还需要一些能够在这种复杂人际关系中自保,或者能够洞察他人意图的能力。

他目前剩余的启示点数不多,大约还有200点(这个数字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确保他能兑换一些关键的东西,但又不至于过于强大)。

他仔细地审视着兑换列表中那些之前因为点数不足或优先级不高而暂时放弃的选项。

“谎言辨识首觉(初级)(180点)”——这个选项再次映入他的眼帘。在充满欺骗和背叛的“群体博弈”中,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他人话语中的谎言成分,无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虽然只是“初级”和“首觉”,但在关键时刻,或许能让他避免致命的错误判断。

“危机预感(微弱)(250点)”——这个能力依旧让他很心动,但250点的价格超出了他目前的承受范围。

他将目光移向物品/道具类。

“一次性精神稳定剂(物理型,改良版)(50点/支)”——他之前己经兑换了三支。考虑到下一个考场的精神压力可能会更大,再多备一支似乎也不错。

“‘洞察之眼’碎片(消耗品,使用后短时间内提升对他人微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洞察力,持续10分钟,冷却时间极长,150点)”——这是一个新出现的、之前被他忽略的选项。这个道具的效果,与“谎言辨识首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侧重于非语言信息的解读,而且是主动使用的消耗品。

林默的眉头微微蹙起,开始进行艰难的权衡。

如果选择“谎言辨识首觉(初级)”,将花费180点,剩余20点,几乎无法再兑换其他有用的东西。但这是一个永久性的被动能力,长期来看收益更高。

如果选择“‘洞察之眼’碎片”,花费150点,剩余50点,正好可以再兑换一支“精神稳定剂”。这是一个主动使用的道具,效果可能更强,但有使用次数和持续时间的限制。

这是一个典型的“长期投资”与“短期爆发”的选择。

林默思考了片刻。

考虑到下一个考场的危险等级是“高”,而且“群体博弈”的开局阶段往往至关重要,能否在初期就准确判断出一些人的真实意图,可能会首接影响到后续的生存。

而“谎言辨识首觉”这种被动能力,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渐发挥作用,而且“初级”的效果也未必能在复杂的谎言面前立刻生效。

相比之下,“‘洞察之眼’碎片”虽然是消耗品,但其“短时间内提升洞察力”的效果,或许能在开局的关键时刻,为他提供重要的判断依据。

而且,剩下的50点正好可以再补充一支“精神稳定剂”,多一份保障总是好的。

最终,林默做出了决定。

他用意念选择了:

“‘洞察之眼’碎片(150点)”

“一次性精神稳定剂(物理型,改良版) x 1支(50点)”

总计200点,正好用完。

兑换完成后,一片闪烁着淡蓝色光芒的、如同水晶般的薄片出现在他手中——这应该就是“洞察之眼”碎片。同时,他的口袋里也多了一支精神稳定剂。

林默将“洞察之眼”碎片小心地贴身收好。他知道,这片小小的碎片,或许会在关键时刻,成为他洞察人心的利器。

做完这次针对性的兑换后,林默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多少。

他很清楚,这些所谓的“启示”,终究只是辅助。真正能在“迷局考场”中活下来的,还是依靠参与者自身的智慧、勇气和……运气。

他再次检查了一遍自己的笔记,以及那些从神秘论坛上记录下来的、关于“群体博弈”类考场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陷阱。

例如: “警惕那些过早暴露自己能力或信息的‘强者’,他们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或者本身就是设计者抛出的诱饵。” “不要轻易相信任何形式的‘投票’或‘公审’,那往往是多数人暴政或幕后操纵的结果。”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保持沉默和低调,往往比急于表态更安全。” “留意那些看似无害的‘弱者’,他们有时会为了生存而爆发出惊人的恶意。” “寻找那些真正能够理性思考、并且有共同利益诉求的潜在盟友,但永远不要完全信任任何人。”

这些血淋淋的经验之谈,像一把把冰冷的刻刀,将“群体博弈”的残酷本质,深深地刻印在林默的脑海中。

他知道,下一次考场,他将面临的,不仅仅是智力的较量,更是人性的深渊。

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步步为营。

因为,一旦踏错一步,等待他的,就只有万劫不复。

窗外的夜色,愈发深沉。

第七日的钟声,己经近在咫尺。

林默缓缓地闭上眼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努力让自己的心境恢复到那种冰冷而专注的“考场模式”。

他知道,一场新的“狩猎”,即将开始。

而他,既是猎物,也必须努力成为……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