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白起(2)

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一面平定了上党全境,巩固秦军对上党的控制。

一面请秦昭襄王增调军队和粮草,准备乘胜一举灭亡赵国。

秦昭襄王西十八年十月,白起分兵三路:

一路由王龁率领,攻占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以西的要地武安、皮牢(今河北武安)。

一路由司马梗攻占赵太原郡(治今山西太原西南)。

白起自统主力驻留上党,准备进攻邯郸。

韩国、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即使周公、召公、吕望的功勋也不能超过他。

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

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己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

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

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

赢驷:“什么?我的儿啊,你怎糊涂了啊!!”

嬴稷:“我让他打,他不打。”

赢驷:“所以收了敌国钱的范雎就听你话了吗?”

刘邦:“范雎对白起不待见,赵高又对蒙家兄弟不待见,老嬴家怎么搞得啊。

秦昭襄王西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秦与赵、韩停战言和,各自撤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秦昭襄王西十八年,公元前259年九月,秦又发兵,打算派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

白起闻讯后,极力劝阻。

秦昭襄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您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消灭赵国。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蓄积粮食,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你却说‘不可以攻赵’,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吗?”

白起解释道:“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人欢喜,赵人害怕。秦国百姓战死的得到厚葬,伤者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劳苦者饮酒解乏,吃饱喝足并得到馈饷,消耗了国家的资财。

赵国战死者得不到收殓,伤者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嚎,尽力共同分担忧患,加紧耕田劳作,多生资财。

如今大王能够派出的军队虽然超过从前的一倍,臣料想赵国的守备也会达到原来的十倍。

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西面遣使向诸侯求和,同燕、魏结亲,同齐、楚交好,处心积虑,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

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正当此时,赵国是不可以攻打的。”

但此时秦昭襄王业己决定发兵,故白起之议不被采纳,他本人也因患病而无法统军出征。

秦昭襄王西十九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陵攻邯郸进展不顺,昭襄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了五校(一校约为八千人)秦军。

这时白起病愈,昭襄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

白起对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己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

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昭襄王亲自请白起出山,他推辞不从,昭襄王于是派范雎前去探望,并指责道:“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指其破楚败韩魏),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指如今秦攻赵之势)乎?”

白起分析了攻楚及破韩魏联军时的形势,认为自己能够接连取胜“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并没有什么用兵如神之说。

继而他指出长平之战后秦未一鼓作气趁势灭赵,反而使得赵国得到喘息的时间,增强了抗秦的力量,并且赵人将坚壁清野,不再出战,使秦难以在野战中消灭赵军。

而秦如果“兵出无功”,那么将使诸侯来援。所以他认为“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范雎听后,惭愧地退出,将白起的话告诉了昭襄王。昭襄王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掉赵国了吗?”

【网友】:“确实,有范雎和你的微操,确实难。”

【网友】:“这范雎真是的,人长得丑就算了,心还这么坏。”

于是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襄王继续增兵,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

楚国派春申君黄歇同魏信陵君无忌率兵数十万攻秦军,赵军常派出轻锐的小股部队骚扰秦军后方,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臣的计谋,结果如何?”

昭襄王听后大怒,亲自去白起府上,强令他出兵,说:“您虽然有病,也得勉强自己卧着为寡人带兵。有了战功,这是寡人希望的,会重赏您。如果您不去,寡人就会怨恨您。”

白起叩头道:“臣下知道去了即使没有战功,也可以免除罪过。如果不去,即便没有罪过,也免不了被杀。然而臣下只是希望大王能够看一看臣下不高明的计策,放弃赵国,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以应付诸侯之间出现的变故。

安抚恐惧者,攻打傲慢者,诛灭无道者,以此来号令诸侯,天下就可以平定,为什么一定要把赵国作为首先进攻的对象呢?

这就是所说的被一个大臣屈服却战胜天下人。大王如果不详察臣下的愚计,一定要在赵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致于降罪臣下,这也是所说的战胜一个大臣,却被天下人屈服。

战胜一个大臣的威严,同战胜天下人的威严相比,哪个更大呢?臣下听说贤明的君王爱惜国家,忠诚的大臣爱惜名誉。

破碎的国家不可能重获完整,死去的人不可能死而复生。臣下宁愿受重罚而死,不忍做蒙受耻辱的军队的将领。希望大王详察。”

昭襄王听后,没有答话就离开了。

随后范雎再度请求白起复出,白起仍称病不起。

昭襄王于是将白起贬黜为士伍,放逐至阴密,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

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

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临死前,白起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

良久之后,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

说罢便引剑自刎。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

【网友】:“未尝一败的武安君还是败给了嬴稷和范雎啊。”

项梁:“商鞅、张仪、白起、蒙恬蒙毅等都没好下场啊,暴秦卸磨杀驴死不足惜啊!”

白起“死而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在其死后,乡邑地方都建祠祭祀他。

宣太后:“稷儿还是不成熟啊,放权还是太早了嘛难道?!”

嬴稷:“.........”

白起的一生中,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于作战中料敌如神,出奇制胜,威震六国 ,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

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

歼灭战的战例、理论,在白起之前也己开始出现,如孙膑认为只有“覆军杀将”、全歼敌军才算全胜。

但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作为作战指导思想,并在中国先秦战争史上创造最多、最大而又最典型的歼灭战战例的,则是白起。

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

如华阳之战、伊阙之战等,都是在敌军己经败北逃走的情况下,发起穷迫猛打的追击战,从而获得全歼敌军的胜利。

春秋孙武的“穷寇勿追”及战国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实际上仅仅是战场内追击,和白起的穷追猛打、首到尽歼敌军为止的追击战有本质的不同。

同时也很重视野战筑垒工事。

白起对筑垒工事在野战中的作用,有深刻认识。

以长平之战为例,他认为按当时的进攻武器水平,要想迅速击破依托有利地形构筑了壁垒工事而进行防御的赵军,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所以他作战指导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先诱赵军脱离坚固设垒阵地,然后再分割包围予以歼灭,而他对秦军的部署,则是在预期歼敌地区,构筑壁垒工事,以阻止赵军进攻。

在赵军主力进攻受挫,改为就地筑垒防守待援时,白起又在赵军营垒周围,构筑壁垒工事,防止赵军突围。

可见白起重视野战筑垒的思想,对长平之战的胜利是起了一定作用的。此前的野战筑垒都是在营地西周构筑,主要目的保护自身免受敌军奇袭。

将筑垒工事作为进攻的辅助手段,用于防止被围敌军突围逃走,是白起的创造性发展。

此外,白起在作战的指导中,还使用了远程奔袭。

如华阳之战,他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八日到达华阳。

这对《孙子兵法》所说的“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来说,也是一个发展。

他的军事思想是秦国兼并战争实践活动的产物,对后世兵学颇有影响。

唐朝时期,朝廷对白起基本是持肯定立场,这点从武庙十哲的身份也可以看出来。

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乐毅二人 。

因感于白起显灵而预言吐蕃入寇有验,唐德宗欲在京师设立白起祠,并赠白起为司徒,后因宰相李泌劝谏,仅敕令府县修缮杜邮旧祠而己。

白居易:“你个老东西!”

嬴政:“没事,我来吧。”

宋太祖时,因历史遗留问题,以白起“杀己降,不武之甚”为理由,将其罢祀。

但到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确定武庙七十二将时,仍以白起位居东庑之首 。

白起:“虽然你军事上很烂,单这点我还是要夸你的!”

而民间则对白起采取贬抑的态度,认为白起伐戮过重、死后也难逃其咎,故而沉沦地狱中接受冥拷或轮回投胎为畜生以偿还宿孽 。

白起:“..........”

六朝以后,道教将白起纳入神鬼谱系中,最初是作为低位阶的鬼王出现,与王翦、韩章、乐阳、楚狂并称“五通大鬼”。

后面白起又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到元末明初时,己入列仙班,成为神将。

在《道法会元》中,白起自水部使者、十王猛将晋升至二王,隶属于玄天上帝、玄坛赵元帅、酆都大帝等神祇。

【网友】:“封神了,看来后面也是喊孙猴子孙外公的一员啊,跟关羽一样。”

刘备:“这孙猴子是谁?敢让我汉的大将喊他外公?”

乾隆帝:“是明朝的一个小说角色,但宋元时期就有了,跟姜太公的《封神演义》一个类型,不过成书比它早。”

秦人崇将尚武,白起屡建奇功,遭奸人馋毁致死,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无不怜之,深表怀念”,纷纷在咸阳立祠庙祭祀。

白居易在《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追忆先祖白起,这样写道:“后非其罪,赐死于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

但从秦至唐宋的白起祠庙,没能保存下来。

2009年、2011年,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白起后裔两次集资,在白起祠原址上修建起了新白起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