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墨锄交响——诗锄绘梦,竹筹测水

墨锄轻挥绘禹贡,水经注里藏玄机。

仓廪实而知礼节,谁言少年不英雄。

1976年的枫叶冲,春意正浓,万物复苏。然而,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范文天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被分配到公社的开荒队中,每天与锄头为伴,与泥土为伍。然而,这并没有磨灭他对水利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反而激发了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范文天手握一把普通的锄头,站在新开垦的土地上。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要将这片土地变成他心中的理想国。然而,当他挥动锄头时,却感到一阵无力与疲惫。他知道,仅凭一把普通的锄头,是无法实现他的治水梦想的。

于是,范文天开始思考如何改造这把锄头,让它成为自己实现梦想的得力助手。他回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禹贡》与《水经注》,心中顿时有了灵感。他决定将《禹贡》中的章句刻在锄柄上,将《水经注》中的流域图绘在锄刃上,让这把锄头成为他心中的“诗锄”。

范文天找来一把废弃的锄头,开始动手改造。他小心翼翼地用刻刀在锄柄上刻下了《禹贡》中的章句:“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同时,他还在锄刃上绘出了《水经注》中的流域图,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河流。

这把“诗锄”不仅让范文天在劳动中找到了乐趣与寄托,更让他在与村民们的交流中传播了治水之道的精神内涵。每当他挥动这把锄头时,都会引来村民们的好奇与赞叹。他们纷纷表示,从未见过如此独特的锄头,更从未想过锄头还能与治水之道相结合。

然而,范文天的“诗锄”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与赞赏。当他在粮仓的梁上刻下“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时,却遭到了无情的批判与指责。有人认为他是在为地主阶级招魂,是在宣扬封建思想。范文天的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他深知自己的初衷与追求是什么,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坚持这份初衷与追求。

面对批判与争议,范文天始终保持着冷静与理智的态度。他深知,自己的“诗锄”虽然引发了争议,但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勇气。因此,他耐心地解答着人们的疑问与困惑,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着治水之道的精神内涵。在与村民们的交流中,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与礼貌的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喜爱。

在“诗锄”受到争议的同时,范文天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与创新。他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手中的工具去测算水库的渗漏率,为家乡的水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天,范文天在公社的仓库里发现了一把被淘汰的算盘。他灵机一动,决定将这把算盘改造成一个“水利计算器”。他仔细研究了算盘的构造与原理,然后结合自己对水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开始动手改造。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苦思冥想与反复修改,范文天终于成功地将算盘改造成了一个能够计算水库渗漏率的“水利计算器”。这个计算器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计算结果准确可靠,为他的治水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范文天还结合《天工开物》中的“竹筹测水法”,进一步提高了自己测算水库渗漏率的准确性。他找来一根细长的竹子,将其削成若干根等长的竹筹。然后,他将这些竹筹插入水库的不同位置,通过测量竹筹在水中的深度与倾斜角度来推算出水库的渗漏率。

这种方法虽然看似简单粗糙,但却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范文天通过这种方法测算出了多个水库的渗漏率,为公社的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然而,他的这一行为却再次遭到了批判与指责。有人认为他是在破坏集体劳动纪律,是在搞个人英雄主义。

面对批判与指责,范文天的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无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与追求。他深知自己的研究对于家乡水利事业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坚持这份信念与追求。他默默地承受着所有的压力与困难,继续着自己的研究与创新。

终于,范文天的努力与坚持得到了回报。他的“水利计算器”与“竹筹测水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公社的水利事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治水者,对他的智慧与勇气表示由衷的敬佩与赞赏。

在一次公社的大会上,范文天被邀请上台分享自己的治水经验与研究成果。他站在台上,面对着台下的村民们与领导们,用坚定的语气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与信念。他的声音洪亮有力,仿佛要将所有的智慧与勇气都传递给每一个人。

岁月如梭,转眼间范文天己经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了一个有着坚定信念与执着追求的青年才俊。他的“诗锄”与“水利计算器”不仅成为了他心中的宝贝,更成为了家乡水利事业发展的有力推手。每当回想起那段用诗锄绘梦、用竹筹测水的经历时,范文天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慨与自豪。

墨锄轻挥绘禹贡,水经注里藏玄机。

仓廪实而知礼节,谁言少年不英雄。

范文天站在新时代的潮头,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注水利事业、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而那把“诗锄”与“水利计算器”则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象征与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