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绾卿蹲在试验田边,白皙的手指捏着一株麦穗,轻轻地着。
那麦穗的麦芒在她的腕间投下细碎的阴影,仿佛给她的手腕戴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巾,而这层纱巾又映得她那张被晒得微红的脸更加明艳动人。
自从盐碱地改良成功之后,苏绾卿就特别喜欢来到这里,静静地坐在田边,倾听着风吹过麦浪时发出的沙沙声。
那声音就像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曲,让她感到无比的宁静和放松。
然而,就在她沉浸在这美妙的时刻时,突然,系统 555 的蓝光在她的视网膜上快速闪烁起来,同时发出急促的提示音:
“宿主!县革委会的吉普车开进村口了!带头的是农业科的张主任,他说要请你去县城开会!”
听到这个消息,苏绾卿猛地回过神来。她连忙站起身来,由于动作有些匆忙,不小心带落了头上的草帽。那草帽在空中翻滚了几下,最终落在了田边的泥土里。
苏绾卿顾不上捡起草帽,她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土,然后抬起头,朝着村口的方向望去。果然,她看到一辆绿色的吉普车正缓缓地驶进村子,车身上的尘土飞扬,显然是经过了一段不短的路程。
一辆绿色吉普车停在晒谷场,几个穿中山装的干部正和生产队长握手。为首的中年男人快步走来,握着她的手首晃:
“苏同志!你改良盐碱地的法子在全省都传开了!省农科院点名邀请你去做技术指导!”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村里炸开。当晚,隔壁公社的生产队长就带着十几个社员摸黑赶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笔记本。
“苏知青,”
一个满脸憨厚的汉子挠着头,
“俺们那儿也有片荒地,能不能......”
接下来半个月,苏绾卿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天不亮就有外村人等在知青点门口,她手把手教他们调配草木灰与腐殖土,在田埂上画简易的灌溉渠图纸。有次讲到兴头,她首接卷起裤腿下田示范,发丝被风吹得凌乱,却把复杂的土壤改良技术讲得通俗易懂。
“这女娃子看着娇滴滴的,没想到这么有本事!”
围观的大婶们交头接耳,眼神里满是赞叹。就连曾经对她冷眼相看的王婶,也端来一碗新磨的豆浆:
“小苏,喝口热乎的!”
更热闹的是某天晌午,省农科院的专家组突然到访。戴眼镜的老教授蹲在麦田里,捧着土壤样本手都在发抖:
“了不得!这改良方案既结合古法又有创新,完全可以推广到全国!”
他当即掏出介绍信,邀请苏绾卿参与省级科研项目。
面对众人的热情,苏绾卿总是笑着摇头:
“我就是个知青,这些法子都是和老乡们一起琢磨出来的。”
但夜深人静时,她会打开藏在枕下的笔记本,在系统555的帮助下整理改良经验。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旁,偶尔会冒出句系统的吐槽:
“又把积分花在买稿纸上!留着给我换新程序啊!”
秋风起时,红星大队的盐碱地变成了粮仓。苏绾卿站在新修的水塔上,看着载满粮食的拖拉机驶出村口。远处传来系统555欢快的声音:
“隔壁三个公社都发来邀请,说要请你当技术顾问!”
她摘下草帽扇风,发丝飞扬间,眼角眉梢都是藏不住的笑意——这方土地,终是被她踏出了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