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芯火燎原与人才宏图

2003年11月23日清晨,京城新兴产业园区笼罩在薄雾之中,远处塔吊林立,施工机械的轰鸣声与此起彼伏的鸟鸣交织。星宁集团旗下的芯片研发中心大楼前,巨大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6纳米芯片与光刻机技术突破!” 沈知意身着深蓝色职业套装,站在科研楼台阶上,身后簇拥着西装革履的高管与白大褂科研人员,镁光灯将这一幕永久定格。

“沈总,专利授权书刚刚下达!”法务总监林正扬手持烫金证书疾步走来,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我们的6纳米芯片制程技术与光刻机核心部件,己获得国内、欧盟、美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认证!”沈知意接过证书,指尖着烫金的文字,想起过去三年里,研发团队无数个通宵达旦的日子——从实验室里的参数调试,到与国外技术封锁的博弈,每一步都浸透心血。

当天下午,沈知意召开紧急董事会。会议室大屏幕上,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图不断闪烁,美日企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星宁的突破如同一道耀眼的光。“我们的技术虽然领先,但距离量产还有差距。”沈知意环视众人,“我决定捐赠68亿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攻克芯片量产的关键难题。”

台下一片哗然。有人提出异议:“沈总,68亿相当于集团半年净利润,风险太大!”沈知意按下暂停键,调出一组数据:“看看这组数字——全球每年进口芯片花费超千亿美元,而光刻机设备被ASML垄断。我们的每一次技术突破,不仅是商业竞争,更是国家战略需求。”她目光坚定,“这笔钱,必须投!”

与此同时,科研楼外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震撼的招聘信息:“招募30名科研人员,月薪5万+年终奖,包吃包住!入职满一年赠400平高档小区大平层!天才型科研人员月薪10万,待遇上不封顶!” 消息一出,瞬间引爆网络。社交媒体上,“星宁天价招聘芯片人才”的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评论区炸开了锅:

“5万月薪+400平房子?这哪里是工作,分明是首接送人生巅峰!”

“天才型月薪10万?建议改名叫‘神仙型’,这条件怕是要把全球大佬都挖过来!”

“星宁这是要打造芯片界的‘复仇者联盟’啊!”

沈知意亲自坐镇招聘现场。当第一位求职者踏入面试厅时,她正俯身调试显微镜,白大褂下的身影专注而专业。“张博士,您在台积电主导过7纳米芯片研发,为什么选择加入我们?”沈知意放下目镜,目光锐利。对方推了推眼镜:“因为我看到了你们的专利,尤其是光刻机的光源系统设计,完全跳出了ASML的技术框架。我想参与更前沿的突破。”

随着招聘进程推进,科研中心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有从硅谷辞职的华裔芯片架构师,有在荷兰ASML工作十年的光刻工艺专家,还有刚从麻省理工毕业的天才少年。沈知意特意将他们的办公室设计成开放式空间,玻璃墙上贴满密密麻麻的公式与设计图,咖啡吧里随时能听到不同语言的激烈讨论。

“沈总,您看这个。”某天深夜,首席科学家王教授抱着一叠资料冲进办公室,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基于6纳米技术,研发出了新一代AI芯片,运算速度比传统芯片快30倍!但……”他顿了顿,“量产需要攻克纳米压印技术,这是目前业界的瓶颈。”

沈知意立刻拨通沈宁的电话:“金融公司启动‘芯片专项基金’,开放绿色通道,优先审批相关融资。”转头又联系沈舒:“7499游戏平台开发一款芯片模拟游戏,让全球玩家参与技术攻关,设置高额奖金。”她的声音冷静而果断:“我们要用一切资源,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沈知意的推动下,园区内的产学研合作如火如荼。高校实验室与星宁研发中心共享数据,企业生产线首接对接科研成果。园区食堂里,科学家与工程师们边吃饭边讨论技术难题;健身房的跑步机旁,年轻研究员用平板电脑模拟芯片制程。这里不再是传统的工业园区,而是一座充满活力的“芯片硅谷”。

2003年除夕夜,沈知意留在园区与科研人员共度。当新年钟声敲响时,科研楼的灯光突然组成“中国芯”的字样,照亮了京城的夜空。沈知意举起香槟,向在场的数百名科研人员致意:“这杯酒,敬每一个为中国芯片事业奋斗的人!我们或许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一定会是第一个把螃蟹做成盛宴的!”

此时的沈知意没有想到,她斥巨资搭建的人才高地与技术平台,将在未来十年引发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国产芯片企业崛起,打破国际垄断;而那些曾被重金招揽的科研人员,有的成为行业领袖,有的带出了新一代技术团队。星宁集团点燃的这簇“芯火”,终将在华夏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书写属于中国芯片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