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薪火相传:科技与人文的双重馈赠

1994年7月20日,京城的阳光透过星宁集团88层办公室的落地窗,在沈知意的办公桌上投下整齐的光影。她端坐在真皮转椅上,指尖在便携式笔记本电脑键盘上飞速敲击,屏幕上的公益基金捐赠协议正在生成最后的电子签章。窗外,三环路上的车流如织,恰似她此刻奔涌的思绪——那些在清华园里挑灯夜读的日子,那些与伙伴们在实验室攻克难题的瞬间,都化作了此刻回馈母校的决心。

"沈总,清北两校的校长己经确认接收捐赠意向。"助理捧着无线电手机走进来,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他们希望能尽快举行捐赠仪式。"

沈知意点头示意,调出财务系统确认资金流转。十亿元的数字在屏幕上闪烁,其中八亿将专项用于设立"星火天才基金",旨在挖掘和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她想起自己在本科期间,因为缺少实验设备而不得不反复修改论文的窘迫,此刻下定决心:"通知研发部,把星宁实验室最新的量子计算模型设备,打包两套送往清北。"

与此同时,大厦楼下的停车场里,数十辆印着星芒LOGO的冷藏运输车正在整装待发。车厢内,新鲜出炉的汉堡、刚封装的特色泡面和琳琅满目的零食整齐排列,还夹杂着一箱箱从全球收集的稀缺书籍——这些都是沈知意特意为母校准备的惊喜。她拨通物流公司李叔的无线电手机:"李叔,这次运输任务辛苦您了。双倍运费即刻到账,另外准备了600万奖金,给兄弟们买些防暑降温的物资。"

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丫头放心!我亲自押车,保证把东西完好无损送到!"

三小时后,清北两校的校门口同时出现了壮观的车队。身着星芒制服的工作人员有序地搬运物资,冷藏车的冷气与夏日的热浪碰撞,激起阵阵白雾。清华大学的校长握着沈知意的手,眼眶微红:"知意,你捐赠的不仅是资金和设备,更是给万千学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指向不远处,几名学生正围着刚卸下的量子计算模型设备,眼中满是惊叹。

在捐赠仪式现场,沈知意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星火创业园区的成长历程。"我永远记得,是母校教会我如何用知识改变命运。"她的声音清亮而坚定,"今天捐赠的十亿元,八亿用于天才基金,两亿将用于建设跨学科创新中心。"她轻点遥控器,屏幕切换成智能实验室的3D模型,"这里将配备全球顶尖的科研设备,还有星宁集团的实时数据接入端口。"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名戴着眼镜的数学系学生举起手:"沈学姐,听说您同时攻读五个专业,还精通多国语言。对于我们这些想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您有什么建议?"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沈知意微笑着回答,"就像这些捐赠的书籍,有前沿的科技著作,也有古老的哲学典籍。知识本就不该有边界。"她想起自己在图书馆翻阅《资本论》时,突然获得商业灵感的瞬间,"另外,别怕失败。我创业初期,星芒汉堡的第一个配方被顾客评价为'黑暗料理',但正是那些失败,让我们走到了今天。"

捐赠仪式结束后,沈知意来到清华的老图书馆。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木质地板上,她轻轻抚摸着书架,指尖触到一本陈旧的《计算机原理》——那是她大一时期借阅过无数次的书籍。忽然,她注意到角落的长桌旁,几个学生正围在一起讨论着什么,桌上放着星芒品牌的泡面和刚发放的诺基亚手机。

"学姐!"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跑过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用您捐赠的手机开发了一个校园互助APP,还打算参加星火创业大赛!"

沈知意跟着学生们来到实验室,看着他们演示新开发的软件。代码在屏幕上滚动,就像当年她和伙伴们在宿舍里编写第一个程序时那样充满生机。她打开随身携带的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快速接入星宁集团的数据库:"这里有500G的行业数据,你们可以调用。如果需要技术指导,随时联系我。"

暮色渐浓时,沈知意站在清华园的荷塘边。远处,新落成的星宁创新中心正在施工,塔吊的轮廓在夕阳下勾勒出希望的线条。她的无线电手机突然震动,是马华腾发来的消息:"OICQ用户突破4000万,感谢你当年在服务器升级上的建议。"

沈知意回复了一个微笑的表情,望向天空。晚霞将云朵染成金色,就像她捐赠的十亿元善款,终将化作万千星辰,照亮无数年轻学子的追梦之路。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她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财富,是让知识的火种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