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盛夏夜话:财富坐标上的城乡回响

1990年7月3日晚八点,沈知意新购置的300平复式公寓灯火通明。落地窗外,北京城的霓虹勾勒出天际线,远处央视大楼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开放式书房内,王芳正用激光笔指着投影幕布,分析星火创业园区下个季度的财务预测;林晓梅窝在米白色的懒人沙发里,为即将上线的汉服联名款设计草图;陈小雨跪坐在地毯上,给绣架上的双面绣《清明上河图》收尾。

"都别忙了!"沈知意抱着一摞进口零食推门而入,身后跟着提着两箱啤酒的苏睛。她将零食堆在大理石茶几上,目光扫过客厅角落的折叠床——那是为临时留宿的同学准备的,"今晚不聊工作,咱们好好聚聚!"

王芳摘下黑框眼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说起来,咱们几个存款都快破九十万了。"她调出手机银行界面,屏幕蓝光映在脸上,"前几天给我妈打电话,她说村里盖栋两层小楼才要五万块......"

这句话让空气突然安静下来。林晓梅的铅笔停在画纸上,陈小雨手中的银针悬在半空。苏睛打开啤酒瓶,气泡升腾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我爸的食品公司上个月给员工发奖金,有个从西川来的女工,拿着三万块回家盖房,全村人都来帮忙。"

沈知意倚着落地窗坐下,月光透过纱帘洒在她身上。她想起湘城食品厂的工人们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的表情,想起苏北电子图书馆建成那天孩子们的笑脸。"你们说,在农村,几十万能干什么?"她轻声问,"是盖十栋房子,还是办一所学校?"

陈小雨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带着江南女子的软糯:"在我们苏州乡下,这笔钱能开个刺绣合作社。教留守妇女绣双面绣,再通过线上平台卖出去。"她举起手中的绣品,"就像我带着老家的绣娘做文创产品一样,既能传承手艺,又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林晓梅放下设计稿,眼中闪着光:"我们贵州山区最缺学校。如果用这笔钱建教学楼、买电脑,说不定能改变几百个孩子的命运。"她想起小时候每天走两个小时山路去上学的日子,"而且可以和星火计划合作,把电子阅览室也搬进去。"

王芳推了推眼镜,开始用计算机快速运算:"假设年利率5%,八十万本金加利息,五年后能达到......"她突然顿住,"不对,我们不该只算经济账。如果用这笔钱在贫困地区建冷链物流,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产生的社会效益......"

苏睛笑着打断她:"行了,咱们今晚不搞商业分析!"她举起酒瓶,"不过我爸公司最近在云南建种植基地,正好缺懂电商的人才。要是能带着当地农户首播卖货......"

沈知意听着姐妹们的讨论,悄悄打开笔记本电脑。在新建文档里,她快速记录下关键词:刺绣合作社、山区学校、冷链物流、电商助农。窗外的夜风卷起纱帘,将计算机风扇的嗡鸣与客厅里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

凌晨时分,众人歪在沙发上昏昏欲睡。沈知意轻手轻脚走到书房,打开星火计划的全球地图。屏幕上,代表电子图书馆的蓝色光点己经遍布全国,但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仍有大片空白亟待填补。她调出家族群,给沈宁、马华腾、刘强东分别发送消息:"明天开个紧急会议,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

晨光微露时,王芳最先醒来。她看着茶几上散落的零食包装袋,以及沙发上东倒西歪的室友们,突然笑了。走进书房拿充电器时,她瞥见沈知意的笔记本电脑还亮着,屏幕上是一份未完成的计划书,标题写着"星火燎原2.0——乡村振兴专项"。

"你醒啦?"沈知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端着刚煮好的咖啡,目光坚定,"昨晚的讨论给了我灵感。我们不仅要在城市搞创业孵化,更要把科技的火种播撒到农村。"她将咖啡递给王芳,"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和资源,帮更多人改变命运。"

王芳抿了口咖啡,感受着暖意从舌尖蔓延到心底。她想起三年前在清华宿舍,沈知意将十万块塞进她手里的场景。那时的她们,只是想摆脱贫困;而现在,她们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和勇气。

窗外,北京城渐渐苏醒。沈知意站在落地窗前,看着第一缕阳光照亮远处的山峦。她知道,这场始于深夜的讨论,将成为星火计划新的起点。那些在城市积累的财富与经验,终将化作千万束光,照亮广袤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而属于她们的故事,正在书写更加壮阔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