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货币迷局破云开

1970年3月26日,新加坡总统府的会客厅里,沉香袅袅。沈知意斜倚在明式红木椅上,指尖着翡翠扳指,听着对面的A国富商约翰逊的讲述。这位华尔街金融新贵三个月前举家移民新加坡,此刻西装革履的他,眼中却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沈市长,您知道我为何放弃A国优渥的生活?”约翰逊解开领带,扯松领口,“上个月,A国突然宣布增发货币,我的家族信托基金一夜之间缩水15%。那些政客在华盛顿的会议室里拍板,却让我们这些商人承担代价。”他拿起青瓷茶盏,苦涩的茶汤入喉,“在A国,美元的涨跌就像华尔街的骰子,我们不过是任人摆布的赌徒。”

沈知意轻笑,示意秘书打开全息投影。光影交错间,A国近十年的货币汇率曲线与新加坡新币走势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如过山车般剧烈波动,后者却稳如泰山,甚至在全球经济震荡中逆势增值。“约翰逊先生,您看这张图。”她用激光笔点向曲线交汇点,“1967年,A国因越战增发货币导致通胀,新币却通过锚定一篮子商品,实现了自我保护。”

约翰逊凑近投影,眼中满是震惊:“一篮子商品?这是什么策略?”

“这是老祖宗的智慧。”沈知意调出古代账本的影像,“北宋时期,沈氏先祖参与制定‘交子’发行规则,便懂得以实物储备为基础。我们将其改良,让新币与石油、粮食、半导体等战略物资挂钩,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她话锋一转,“而且,新加坡的货币政策从不由一人拍板——财政部、央行、企业代表组成联席委员会,每一项决策都要经过沙盘推演。”

谈话间,沈宁匆匆而入,手中的加密电报还带着余温:“大姐,A国媒体炸开了锅。《华尔街日报》头版头条《东方女总裁的货币密码》,质疑我们操控汇率。”

沈知意挑眉,将茶盏重重搁在案几上:“告诉他们,欢迎A国经济学家来新加坡考察。不过,”她眼中闪过狡黠,“考察费要收新币。”

消息传回A国,华盛顿的政客们坐不住了。国会紧急召开听证会,财政部部长面对议员们的质询,额头上冷汗首冒:“新加坡的货币体系......确实值得研究,但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台下嘘声西起,议员们纷纷举起手中的报纸——上面赫然刊登着数十位A国富豪移民新加坡的名单。

与此同时,沈知意的办公室里,秘密会议正在进行。三叔沈振武身着军装,将卫星照片铺在桌面:“A国派了两艘航母在马六甲海峡附近转悠,表面是演习,实则想给我们施压。”

“正好,让他们看看新币的韧性。”沈知意调出外汇交易数据,“沈宁,启动‘飓风计划’。在国际市场抛售美元资产,同时购入黄金。记住,动作要快,要让华尔街感受到地震。”

三天后,全球金融市场掀起惊涛骇浪。美元指数暴跌7%,黄金价格狂飙,而新币却岿然不动。A国股市开盘即熔断,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纽约证券交易所里,交易员们对着电话嘶吼,屏幕上的数字疯狂跳动。

“沈市长,A国财长请求通话。”秘书递来红色专线电话。

沈知意接过听筒,对面传来急促的喘息声:“沈小姐,我们能否......”

“部长先生,”她打断对方,“想让美元稳定,先解决国内的债务问题吧。”她望向窗外的滨海湾,夕阳将海面染成金色,“不过,新加坡的大门永远对真诚的合作开放——前提是,用新币结算。”

这场货币战争的余波持续了数月。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涌入新加坡,沈氏银行的金库堆满了各国货币。而沈知意的办公室里,多了一面特殊的锦旗,上面用英文绣着“货币魔术师”。她笑着将锦旗挂在武则天画像旁,对着老式电报机口述密电:“告诉国内,货币主权才是经济安全的基石。我们的经验,或许能为他们提供新思路。”

夜幕降临,星宁集团大厦的霓虹照亮了马六甲海峡。沈知意站在落地窗前,看着一艘艘货轮满载货物驶离港口,船身上“新币结算”的标志格外醒目。她知道,这场关于货币话语权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新加坡,这个曾经的弹丸之地,正在她的运筹帷幄中,成为全球金融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