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1日,新加坡港晴空万里,45艘沈氏海军舰艇整齐列阵,航空母舰"永昌号"在阳光下闪耀着银灰色的光芒。沈知意站在旗舰甲板上,望着港口内繁忙的货轮,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经过数月的精心布局,沈氏集团不仅稳固了在南洋的地位,更将商业版图扩张到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岛国。
"总裁,岛国半导体公司的收购文件己经签署完毕。"沈宁拿着文件走上前来,金丝眼镜反着冷光,"我们正式成为其30%的大股东。"
沈知意接过文件,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条款:"很好。告诉他们,想要获得后续的资金支持,就必须按照我们的规划发展。"她想起这几个月来运用的种种谋略,每一步都如同精心布局的棋局。
一切还要从三个月前说起。当时,岛国在战后急需重建,尤其是半导体产业面临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困境。沈知意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机会,决定对其进行渗透。
第一招"抛砖引玉"。沈氏集团先以高价收购岛国濒临破产的小型电子企业,看似亏本的买卖却引起了岛国商界的关注。当他们放松警惕时,沈知意开始了第二步计划——"暗度陈仓"。她通过在欧洲和美国的子公司,暗中大量购入岛国半导体公司的股票,同时散布虚假消息,误导对手判断。
然而,岛国财阀很快察觉了沈氏的意图,开始联合抵制。沈知意却早有准备,祭出"反间计"。她利用岛国不同财阀之间的矛盾,在他们内部制造分裂,同时通过媒体曝光某些财阀的不法行为,引发民众不满。
在舆论压力下,岛国政府不得不出面调解。沈知意趁机提出合作方案,表面上是帮助岛国重建半导体产业,实则暗藏"偷梁换柱"之计。她派遣专业团队进入企业,以"技术支持"为名,逐步掌控核心业务。
"姐,岛国那边又出幺蛾子了。"沈舒风风火火地跑过来,"他们想绕过我们,和A国合作。"
沈知意冷笑一声:"来得正好,就等他们这一步。启动'欲擒故纵'计划。"她吩咐沈宁停止对岛国的资金支持,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散布岛国半导体产业即将崩溃的消息。
果然,失去沈氏支持的岛国企业很快陷入困境。A国见势不妙,也放弃了合作意向。走投无路的岛国财阀不得不再次找上门来。
"沈总裁,我们愿意接受您的所有条件。"岛国半导体公司的社长满头大汗,"只求您能继续注资。"
沈知意端起青瓷茶杯,轻抿一口龙井:"合作可以,但有三个条件。第一,企业决策权由沈氏主导;第二,技术优先供应给东南亚市场;第三......"她目光锐利,"岛国必须停止一切针对南洋的经济渗透。"
这些条件看似苛刻,实则暗藏"怀柔之计"。沈知意明白,单纯的打压只会激起反抗,唯有恩威并施,才能真正掌控局面。
收购完成后,沈知意立刻对岛国半导体产业进行重组。她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将原有的管理层调离核心岗位,换上沈氏培养的专业人才。同时,启动"釜底抽薪"计划,切断岛国企业与某些敌对势力的联系。
在军事方面,沈氏舰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当岛国试图在海上搞小动作,沈氏舰艇便会适时出现,进行"友好访问"。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敲山震虎"策略,让岛国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随着沈氏在岛国影响力的扩大,新加坡的国际地位也水涨船高。沈知意借此机会,推动成立了东南亚经济联盟,将周边国家紧密团结在沈氏周围。这一招"合纵连横",彻底改变了南洋的政治经济格局。
11月的夜晚,沈知意站在沈家大宅的露台上,望着港口的灯火辉煌。远处,"永昌号"航空母舰的探照灯划破夜空,宛如一柄利剑。她知道,这一切成果的取得,不仅是商业上的胜利,更是谋略的胜利。
"姐,周先生发来贺电。"沈宁拿着加密电报走过来,"他说解放区的局势也越来越好,多亏了我们的物资支持。"
沈知意点点头,目光坚定:"告诉周先生,沈氏会继续支持。等国内战事结束,我们还要一起建设一个全新的国家。"她想起武则天治国时的雄才大略,又想起郑和下西洋的豪迈气概,心中涌起无限豪情。
此刻,海风拂面,带着咸涩的味道。沈知意知道,商海沉浮,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她并不畏惧,因为她的身后,是八百年的家族传承,是无数先辈积累的智慧。而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着沈氏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