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迷雾博弈与科技威慑

2020年5月20日,南洋新加坡的阳光透过伍号别墅的量子玻璃幕墙,在书房的全息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我轻触星达笔记本电脑的感应面板,虹膜识别系统瞬间启动,屏幕上跳出实时监控画面——阿台某间秘密实验室里,戴着防尘面罩的技术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拆解一台星达顶配版笔记本电脑。

“沈总,他们己经拆卸到第三层防护壳。”助理的声音从量子通讯器传来。我盯着画面中的银白色电路板,冷笑一声:那些看似普通的线路,实则是由量子纠缠态物质构成的加密网络,任何非授权拆解都会触发自毁程序。但这次,我并不打算让他们无功而返。

“启动‘雾隐计划’。”我对着电脑下达指令,书房的全息投影立刻展开星达实验室的虚拟场景。在阿台技术人员的视角里,拆解进度突然停滞,屏幕上跳出警告:检测到非法操作,核心数据即将转移。实际上,这只是精心设计的烟雾弹——真正的量子芯片早己通过纳米机器人完成形态重组,而呈现在对方眼前的,不过是模拟的虚假数据。

“沈总,他们上钩了!”助理兴奋地指着监控画面。阿台的技术团队如获至宝,开始疯狂记录拆解到的“技术参数”,却不知这些数据都是经过扭曲的错误信息。我调出星达的量子加密数据库,将伪造的“芯片设计图”混入他们的窃取渠道——那些看似先进的架构,实则暗藏逻辑陷阱,一旦应用到实际产品中,将导致系统彻底崩溃。

与此同时,网络上突然流传出一段“星达电脑拆解内幕”的视频。画面中,拆解者展示着空荡荡的内部空间,惊呼:“只有一个风扇,没有任何电子元件!”网友们瞬间炸锅,#星达电脑玄学科技#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某科技博主分析:“这违背了现有电子设备的物理规律,除非采用了传说中的量子技术……”评论区两极分化,有人质疑星达“虚假宣传”,也有人坚信“黑科技本就超越认知”。

我看着舆论的发酵,嘴角勾起笑意。这正是计划的一部分——让阿台的技术团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通过舆论战混淆视听。在新加坡的科技论坛上,星达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动态:“真正的科技,从不需要暴露在外供人评说。”配图是一台星达电脑从20层高楼坠落的慢动作视频,落地后外壳仅出现细微划痕,屏幕依然流畅运行着3A游戏。

阿台的传统电脑厂商显然被激怒了。他们连夜召开新闻发布会,展示所谓的“拆解成果”,声称“星达不过是营销骗局”。然而,当他们试图推出“复刻版”产品时,却遭遇了灾难性的后果——按照窃取数据生产的电脑频繁死机,甚至出现自燃现象。社交媒体上,购买了仿制品的消费者愤怒维权,“阿台山寨货炸机”的词条冲上热搜。

“沈总,他们要求和谈。”助理递来量子通讯记录。我看着阿台厂商代表言辞恳切的道歉信,回复道:“带着诚意来新加坡,星达的技术,从来不是靠拆解就能复制的。”三天后,阿台代表团抵达伍号别墅,当他们踏入书房,看到墙上实时更新的全球量子科技专利地图时,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你们以为拆解就能掌握量子芯片技术?”我启动全息投影,展示星达实验室的真实场景:量子计算机阵列闪烁着幽蓝光芒,纳米机器人在原子层面进行芯片组装。“这台电脑的核心,是由1000万个量子比特构成的动态系统,每秒钟进行着亿亿次的量子纠缠运算。”我敲击桌面,阿台代表们手中的平板电脑自动弹出合作协议,“要么成为合作伙伴,要么永远停留在模仿的泥沼里。”

最终,阿台厂商选择了合作。星达集团向他们开放部分量子技术授权,但核心算法依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场科技博弈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星达的行业地位,更向世界证明:在量子科技的赛道上,先发优势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壁垒,更是一场虚实难辨的战略较量。而那台被拆解的星达电脑,依然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房里,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真正的尖端科技,从来不是靠蛮力就能破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