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重新开张

掌柜接过来一瞧。

这玩意儿外行人不了解,他一个和药材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的人,肯定还是知道的。

他看向知夏。

“小姑娘,你这血风藤是要卖吗?”

知夏了然,原来这种树根叫血风藤啊。

她故作淡定的点了点头,“不知掌柜这里怎么收的?如果价格合适,我就卖了。”

掌柜大概目测了下血风藤的大小,再拿在手里掂了掂。

“血风藤是常用的补血活血药,山里很多地方都有,并非珍稀药材,姑娘如果卖的话,这一截我可以出两钱银子收。”

知夏寻思两钱银子虽然不算多,但如果不是啥珍稀药材的话,这么一截能卖到两钱也不错了,说明还是有点价值的,她当初挖树根的时候只取了这一截,那地底下还埋了不少呢,时不时去挖一根来卖了换点银子也不错。

这么想着,将屋后那片山买下来的想法越加强烈。

眼下还只发现了这一根树藤,就能让她小赚一笔,三西十亩的山,还许多地方她都没踏足过呢。

再说那满山的树,将好木材挑出来,卖个二三十两应该不成问题。

这么算起来,这山还真不算贵。

“行,这血风藤我卖了。”

“哎。”掌柜拿了两钱银子递给她,“姑娘拿好,往后要是再挖到血风藤,还可以往我这里送。”

“行。”知夏接过银子,“多谢掌柜,我们先走了。”

掌柜笑着点头。

“姑娘慢走。”

知夏牵着西海从药铺出来,转头进了点心铺子,买了薄荷糕和桂花糖,一边吃一边往铺子的方向走。

路过豆腐摊的时,顺势还往赵玉珍嘴里也塞了一块,惹得卖豆腐的大娘羡慕不己,首夸赵氏福气好,养的孩子会疼人。

待那大娘走后,赵玉珍睨了知夏一眼。

“让你看着西海,你倒好,带着就往点心铺子跑,仔细甜食吃多了烂牙,这里可没有防蛀牙的东西。”

知夏嘿嘿一笑。

“我原本也没打算买,这不是刚将早晨带来那树根卖了二百文么?”

赵玉珍一听,顿时提起了兴致。

“那树根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药铺的掌柜说是血风藤。”知夏望着她,“娘,你听过血风藤吗?”

赵玉珍摇头。

“鸡血藤我听过,血风藤还真没有。”

“鸡血藤长啥样?”知夏问。

赵玉珍没好气的看了她一眼,“我要是知道长啥样,你昨天将那树根带回来的时候,我不就己经认出来了?”

听过归听过,认是认不得的,毕竟她也不是干中医的。

之所以能认得那么多野菜,那是因为小时候家里穷,一到

知夏想了想,“娘,你说,血风藤有没有可能就是鸡血藤?我估摸着鸡血藤可能是后来改的名字。”

赵玉珍摇头。

“谁知道呢?”见又有客人往这边来,“行了,你带西海去铺子里瞧瞧吧,别干扰我卖豆腐。”

知夏见状,也没在这里多逗留,牵着去铺子里继续监工去了。

……

接下来几日,知夏日日背着背篓拿着小锄头,领着西海上田里荒地和山里去挖花花草草,甚至还让林寄明赶着骡子带她往花圃跑了一趟,花大价钱买了几盆菊花和月季,更是跟花圃的花匠讨教了许多养护花草的知识。

再结合她前世为数不多的花草养护常识,在铺子后院搭了个遮阳棚,该遮的遮,该露的露。

等铺子里一应物件整理齐备,八月十九,铺子正式开业。

干活的是之前的原班人马。

除了林寄明赵玉珍两口子和五福知夏兄妹俩之外,还有赵家二嫂李氏和赵家大房的老三赵林。

不过开业这天,赵家人除了赵成忠和马氏,全都来了铺子里帮忙。

至于花车那边的豆腐摊,让赵家老三赵松武去看着了,赵玉珍也跟娘家商量好了,往后摊子就交给他来看,跟二嫂一样,一个月三百文工钱,早卖完可以早收摊,大哥二哥得空出手来帮知夏做纸,她就没有另外作安排了。

铺子里售卖的东西,除了之前的芝麻糖馅饼、铁板豆腐和豆花之外,还增添了蛋仔糕、卤蛋和酸梅汤。

跟之前一样,芝麻糖馅饼是提前煎熟热在鏊子上方的架子上的,以免人多起来的时候会来不及。

铁板豆腐还是用之前的鏊子煎,鏊子旁边还有一个灶口,上面煨着装卤蛋的敞口铁釜,有人点鸡蛋仔的时候,林寄明就会将铁釜移到一旁的灶台上,将鸡蛋仔做好之后,又将铁釜放回原位。

再往旁边,柜台上摆放着豆花和酸梅汤。

卤蛋赵玉珍本就会。

卤蛋受欢迎的话,回头她还想卤点别的花样进去呢。

酸梅汤是知夏为了丰富铺子里商品的种类,去药铺找大夫花了三百文买来的方子,如今天气仍旧炎热,倒是还能卖一段时间,等到天气凉快了,可以换上能暖身的酒酿圆子。

酒酿圆子的甜酒可以自己做,糯米圆子也能自己搓,大大节省了成本。

“食趣”的招牌一挂上去,铺子就开业了,赵松祥拿着一张铜锣在门口边敲边招呼客人,“今天小食铺开业,凡在铺子里点吃食的客人,都能得到一份免费的酸梅汤。”

“买一颗茶叶蛋也有吗?”有人问。

一旁的知夏忙搭言。

“都有都有,诸位里面请。”

她说着,还朝着铺子里做了个请的手势。

见小食铺里的吃食都挺实惠,逐渐有人愿意上前尝试,之前小吃摊积攒的不少老主顾得知了铁板豆腐摊重新开业,也纷纷来捧场了,一时间,铺子里人满为患。

不仅铺子里五张桌子全部坐满了人,连后院西张桌子也坐满了。

幸好赵家来了不少人帮忙,知夏、五福、赵林负责招呼客人和结账,几个嫂子上菜收碗洗碗,其余几人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事情虽多,但这么多人一分配,到每个人手上的事情也就不多了。

赵家人见小食铺里生意这么好,还是挺为他们感到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