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10日清晨,杭城的街道还笼罩在薄雾之中,沈浩然己经坐在黑色宝马的驾驶座上。车载地图显示,距离南方特区还有18个小时的车程,他轻踩油门,发动机的轰鸣声划破宁静,一场跨越千里的相遇就此启程。
出发前的那个夜晚,马哥在电话里的声音带着罕见的兴奋:“浩然,你一定要见见这个叫马华腾的年轻人!他搞的社交软件太超前了,现在没人敢投,但我首觉这会是改变世界的东西!”沈浩然握着听筒,想起自己创业初期无人问津的日子,心中涌起一股共鸣。
“他是程序员出身,70后,比你大两岁。家里虽然条件不错,父亲是港口总经理,但他一心扑在技术上,气质和那些商人完全不同。”马哥继续说道,“现在到处找投资,可大家都觉得这东西太虚无缥缈,没人愿意冒险。”
沈浩然转动着手中的钢笔,窗外的月光洒在办公桌上:“我投。15亿,不求短期回报。就像当年我们做星宁,不也是赌一个未来吗?”电话那头传来马哥的笑声:“就知道你会感兴趣!我把他的联系方式发给你,他就在南方特区等着。”
此刻,车轮滚滚向前,沈浩然的思绪也在飞速运转。他想象着那个叫马华腾的年轻人,在电脑前敲下一行行代码,构建着全新的社交世界。15亿对星宁来说并非小数目,但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当年投资常德的荒地建厂,谁又能想到如今的辉煌?
路过服务区时,沈浩然简单吃了碗泡面,给妻子马婉婷打了通电话。“这么远的路,要不带个司机?”马婉婷的声音里满是担忧。“没事,我想在路上好好想想。”沈浩然望着窗外疾驰而过的货车,“等我回来,给你和孩子们带南方的特产。”
18个小时后,南方特区的热浪扑面而来。沈浩然停好车,整了整西装,走进约定的咖啡厅。靠窗的位置,一个戴着眼镜、穿着白衬衫的年轻人正在低头敲笔记本电脑,面前的咖啡早己凉透——那便是马华腾。
“马先生?”沈浩然伸出手。马华腾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连忙起身握手:“沈总?没想到您真的来了,这么远的路……”他的声音温和,带着程序员特有的腼腆。
两人坐下,沈浩然开门见山:“我听马哥说了你的项目。给我讲讲,这个社交软件到底能改变什么?”马华腾的眼睛亮了起来,熟练地打开电脑,演示着还略显简陋的界面:“沈总,您看,这叫OICQ。通过网络,人们可以随时和朋友聊天、传文件,未来甚至能视频通话。现在大家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我相信,它会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沈浩然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头像,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图景。当年他在哈佛学习计算机时,就预感到互联网将重塑世界,而马华腾的构想,正是这股浪潮的先声。“我投15亿。”沈浩然放下咖啡杯,“不参与管理,不干涉决策,只希望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下去。”
马华腾愣住了,手中的勺子“当啷”一声掉进咖啡杯。“沈总,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现在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投这么多钱给一个看不到盈利模式的项目……”
“我知道。”沈浩然微微一笑,“因为我看到了你的眼睛,和当年的我一样,里面有光。商业从来不是一场稳赚不赔的买卖,而是对未来的信仰。”他掏出支票,工整地写下数字,“这是第一笔,后续如果需要,星宁还会支持。”
离开咖啡厅时,夕阳正染红天际。沈浩然回头望去,马华腾依然坐在窗边,对着电脑沉思,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这个看似平凡的下午,将成为两个商业传奇命运交织的起点。
返程的路上,沈浩然打开车载电台,里面正播放着关于互联网泡沫的担忧。他嘴角上扬,加大油门,朝着杭城的方向疾驰而去。他知道,这15亿的赌注,押的不仅是马华腾的天才,更是一个即将到来的数字时代。而星宁,也将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