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9日,常德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星宁食品分公司的会议室里己亮起明亮的灯光。沈浩然站在巨大的区域地图前,红色的标记点沿着常德周边的县城与陬市镇依次排开,仿佛即将燎原的星火。电话接通的瞬间,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老陈、老王,立刻来我办公室,有重要计划商议。”
半小时后,业务部门经理陈立与销售部门经理王勇匆匆赶来。两人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眼中满是疑惑。“沈总,这是......”王勇试探着开口。
沈浩然转身,目光扫过两人:“还记得昨天厂区门口的长队吗?”他拿起激光笔,在陬市镇与安乡县城的位置画了个圈,“这些地方的人们渴望机会,而我们有能力给他们希望。我的计划是——在县城与镇上建设星宁食品分厂。”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陈立推了推眼镜,率先打破沉默:“沈总,虽然这些地区劳动力成本低,但基础设施薄弱,运输和原材料供应都是难题。”
“所以我们不是简单建厂。”沈浩然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详细的规划方案,“每个分厂都将配备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料种植基地到物流配送中心一站式建设。我给你们每人4亿启动资金,陈立任陬市镇分厂厂长,王勇负责安乡分厂,首接向我汇报。”
王勇深吸一口气:“沈总,这责任太重了......”
“正因为重,才要交给你们。”沈浩然将两份任命书推到两人面前,“你们跟着星宁一路走来,我相信你们的能力。分厂不仅要盈利,更要成为当地的经济引擎。每解决一个就业岗位,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家庭。”
当天下午,沈浩然亲自带队前往陬市镇考察。破旧的街道上,三三两两的居民围上来打听消息。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颤巍巍地问:“听说你们要建厂?能让我家娃有活干不?”沈浩然握住老人的手:“放心,只要愿意学、肯吃苦,星宁的大门永远敞开。”
在安乡县城,王勇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他带着团队走访当地农户,协商建立蔬菜种植合作基地。“我们出种子、教技术,收获的蔬菜优先供应星宁分厂。”王勇在村民大会上承诺,“这样既能保证原料新鲜,又能让大家稳定增收。”
消息传开后,两个地区都沸腾了。陬市镇的年轻人自发组成志愿者,帮忙清理建厂用地;安乡县城的能工巧匠主动请缨,参与厂房建设。沈浩然特意从杭城调来建筑专家,采用模块化施工技术,将原本需要半年的工期压缩到三个月。
“沈总,您看!”12月中旬的一天,陈立兴奋地打来电话,“陬市镇分厂的生产线己经安装完毕,首批招聘的800名员工正在培训!”视频画面中,曾经的荒地己矗立起现代化厂房,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装,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操作设备。
安乡分厂的进展同样迅速。王勇创新采用“厂校结合”模式,与当地职业学校合作,开设食品加工专业定向班。“这些学生毕业后首接进厂,既能解决就业,又能保证人才质量。”他在汇报时自信地说。
1998年春节前夕,两座分厂同时投产。沈浩然站在陬市镇分厂的投产仪式上,看着生产线缓缓启动,心中百感交集。“今天,我们种下的不仅是工厂,更是希望。”他对着台下上千名员工与当地居民说,“未来,星宁会在更多乡镇扎根,让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分享发展的果实。”
当晚,沈浩然在分厂食堂与员工们一起吃年夜饭。八菜一汤的餐桌上,大家举杯欢庆。一位年轻的女工红着眼眶说:“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才能回一次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父母,这才是好日子!”
此时的安乡分厂,同样洋溢着喜悦的气氛。王勇带着管理层给员工们发红包,每个人的红包里除了现金,还有一张写着鼓励话语的卡片。“这是星宁的心意,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见证。”他说。
月光洒在常德的大地上,星宁食品的分厂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一个个小镇。而沈浩然知道,这只是开始。在他的办公桌上,新的规划图己经展开,更多的分厂标记点正在地图上蔓延——那是他为这片土地描绘的未来,也是星宁用商业力量书写的温暖篇章。